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经济参考网读书频道
“刺激计划”不刺激
奥巴马总统似乎以为他可以通过花钱创造就业,他的8 2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就是这种思维的典型写照。上任伊始,奥巴马曾声称,这项经济刺激计划将为美国带来超过400万个就业岗位。一年半之后,这项计划获国会批准,白宫又大肆宣扬,它已为美国“创造或保住”250万~360万个工作岗位。 我们都知道,政府针对这项刺激计划炮制的言辞是错误的。至于说政府的就业观是错误的,或者说政府在创造就业方面纯粹是在枉费心机,最好的例证莫过于能源部开展的“绿色工作”项目。 能源部的官方网站上罗列了接受政府补贴的企业,其中大多为太阳能板制造商、风能开发商等所谓的新能源企业,同时列示的内容还包括这些补贴预计创造的新增就业岗位数量。截至2011年3月,能源部仍声称,纳税人为太阳能企业Solyndra公司提供了5.35亿美元扶持性贷款担保,这项计划正在为美国创造1 000个永久性就业岗位(不包括建设岗位)。 奥巴马政府对Solyndra偏爱有加,以至于曾先后两次将该公司颂扬为新经济的榜样以及刺激计划“就业创造”能力的范例。副总统拜登与能源部部长朱棣文在参观这家公司时更是把它的厂房吹上了天。2010年5月,奥巴马总统亲自造访Solyndra,他毫不吝惜赞美之词:“经济增长的基础就是像Solyndra这样的公司。” 能源部的贷款担保(它意味着,如果公司不能向银行偿还贷款,就需要由纳税人承担)将为Solyndra兴建一家新的太阳能板制造厂提供资金。我们将在随后讨论这笔愚蠢的贷款担保,但我们眼下必须承认的是,如果没有能源部的支持,Solyndra或许根本就没有能力建设这家新厂。然而,它并没有像能源部说的那样“创造就业”。 2010年,就在Solyndra筹划首次公开募股时,人们在提交给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发行文件中看到了令人难堪的内容。Solyndra的主审机构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报告中赫然写道:“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处于亏损状态,导致现金流和股东净值始终为负,鉴于包括上述问题等各种原因,我们认为该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难以保证。” 公司随即终止了首次公开募股,并同时终止了雇用1 000名员工的计划。此时的Solyndra并没有选择继续扩张,而是解聘了150名员工并关闭了第一家工厂,然后又将剩余的全部员工转移到接受政府补贴的新工厂。2011年,Solyndra宣布倒闭。 Solyndra的故事是政府“创造就业”能力的真实写照。如果说这个刺激性贷款担保计划的目的是帮助Solyndra建立一家新厂,这或许还能算得上是一个成功案例,但如果是为了增加整个经济的就业量,这就是一个失败的经典案例了。 那么如果能源部没有提供这笔贷款担保,又会发生什么呢?有两种可能:第一,它仍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建设新厂的优惠贷款;第二,如果没有担保,银行就不会为公司提供如此优惠的贷款,而公司建立新厂的合理性也大打折扣。 如果是第一种可能,这笔贷款担保就相当于一种免费赠送,让美国纳税人为一个前途莫测的项目埋单。 如果是第二种可能,那么Solyndra的短期收益可能就是以牺牲其他企业的利益为代价。换句话说,所有企业都要为取得贷款而竞争,政府做出的担保则帮助Solyndra打败其他企业,最终获得这笔贷款。失败者则是那些在政府没有为Solyndra提供担保时本应获得贷款的企业。这就是说,即便银行认为某家企业或者某些企业比Solyndra更有前途,但因为有了政府的支持,它可以把风险转嫁给纳税人,于是银行最终还是选择了Solyndra。 因此,即便Solyndra没有倒闭,政府也会成功地让这家太阳能板工厂变成现实,而代价就是牺牲某些在经济上更可行的企业或项目。最终,政府还是把钱扔进了火炉,然后用一把火把它们烧成灰烬。 这就是政府“创造就业”的本质。它最好的结局也就是创造出本无所谓有无的工作,而牺牲的却是本应该存在且能创造更多价值的岗位。 问题的关键并不是政府选错了对象,而是最初就不该有这样的念头。政府根本就不应该插足这些能“创造就业”的企业。因为政府本身不能创造就业,它只能在经济体中转移就业岗位,所以挪移的结果通常是就业总量的减少,而对整个社会而言则是总福利的损失。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根源就在于政客们忽略了最根本的问题:就业到底从何而来。他们坚信,只要有消费,无论是政府开支,还是消费者的消费,都能“创造就业”。现实却不这么简单,但也并不复杂。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页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