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2008年9月7日星期天下午,美国财政部刚刚宣布把两大房贷巨鳄房利美、房地美收归国有,穆迪的CEO不禁把问题扔给大家:“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我们该何去何从?”在临时安排的电话会议里,老总要高管好好想想这一突发事件会如何影响穆迪的调研和评级。虽然穆迪的老总身处金融前沿率先发问,但是全美的老总很快也会向手下提出同样的问题。
在那要命的周末之前,华尔街已惨遭熊市—标普500指数暴跌,在一年最高点上整整斩去20%出头;投资人对下跌的房价、高企的欠款及金融机构的大幅亏损胆战心惊,诚惶诚恐。房地产盛极转衰,失业率不断高涨,整个经济业已摇摇欲坠,危在旦夕。
美国金融体系从自我膨胀走向惨重失败无疑是问题的核心所在。来自新兴经济体贸易盈余的美元滚滚涌入美国。担心2000年网络股破灭后的紧缩,美联储就以把利率调至历史新低的方式来助长经济。于是到处是白花花的银子,连金融机构也不知如何是好。
此时华尔街交出了一份答卷:何不打包发行由房贷、信用卡、车贷等各种名目支持的证券?但它们恰恰忘了证券化贷款有着本质上的缺陷。虽然证券已存在几十年,但主要还是局限在高品质贷款范围内,意即它只面向那些收支历史经过仔细筛选的借款人。对次等借款人打开通道的证券化贷款曾以失败告终,但那只是一次小范围试验而已,造成的损失毕竟有限。如今随着房价一路攀升,放贷机构和投行吸收所有借款人(甚至对那些征信记录为差及低收入、无收入的借款人亦网开一面)的数万亿美元按揭资金用以证券化。大规模证券化使贷款机构风险陡增,它们还炮制出多种奇形怪状的房贷,美其名曰:“次级房贷”“次优级房贷”“选择性浮动利率房贷”。
政府监管部门和信用机构指责证券化政策一片空白。在身为中央金融监管部门的美联储那儿,官员们却坚信投资人自身利益终会确保证券化的正常运行。评估机构评估投行债券就全赖于投行自有信息,它们发现现有模型已无法对其复杂性做出解释。
当初一头扎入的房贷人现已无力还款,次债于是下滑,源源不断地把压力推向承销的金融机构。当全球最大财团之一,也是最大次债放贷人的汇丰银行在2007年年初曝出令人震惊的亏损后,问题始露冰山一角。不久其他放贷人的报表也显示情况同样不妙。当年夏天蓝筹银行贝尔斯登不得不加固其错押次债上的对冲基金。至2008年春天,贝尔斯登的自有资本已被消耗一空,其他银行又无意援手,贝尔斯登只能宣告破产。
至此,华尔街的麻烦还只是夺人眼球,并未到万劫不复的地步。但情况在恶化,银行倒闭,市场疲软,甚而经济衰退。2008年夏天的卖空还算井然有序,甚至是贝尔斯登破产,虽令人瞠目,但局面尚且可控。财政部和美联储及时介入,成功将其出售给银行巨头摩根大通。十年前,监管部门就为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对冲基金做过相仿的有序分拆。贝尔斯登驾鹤西去,徒留几道涟漪。
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海啸是从房利美和房地美被接管开始的,仅在几天里,它就击中了华尔街下一个最薄弱的金融机构—雷曼兄弟银行。虽然雷曼的破产常常被人指摘为金融大恐慌的开端,但很有可能始作俑者就是上周的“房利美和房地美”被迫接管事件。两大房地产金融公司的股东们几乎要净身出户,所有机构投资者都接获了通告:有可能无一幸免。看到政府对雷曼债权人毫不手软,就像对“房利美和房地美”一样,投资人知道噩梦正式降临了。
金融大恐慌于是紧跟而来。股价应声落地,债市、货市冰封大地,坚如磐石的机构先后在未来几周中蒸发殆尽。美联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农村抵押银行和美林等次第倒下。
放弃“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决定引发了一系列连锁事件,最终把政府逼入死角,它别无选择只能出手救助整个金融体系。要阻止整个市场的自由下落,只有押上全部身家参股大机构或为它们的债务或存款作保。否则市场会轰然倒塌继而把整个经济裹挟进去。于是,金融体系无奈称臣,美国经济步入萧条—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峻的经济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