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经济参考网读书频道
第一节 两人构筑的帝国
2009年,《彭博商业周刊》以分析师和投资者为对象做了一份调查。当参与者被问及谁是最伟大的股票市场预测家时,沃伦·巴菲特获得了最高(23%)的支持率。支持者们认为巴菲特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作出了聪明而成功的投资决定。排在第二位的是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比尔·格罗斯。比尔被称做“债券王”,他获得了16%的支持率。乔治·索罗斯以10%的支持率位列第三。调查结果表明,与其他投资大师相比,沃伦·巴菲特依然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另外,索罗斯的影响力似乎有所减弱。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和量子基金分别是巴菲特和索罗斯各自构筑的金融帝国。事实上,当两人刚刚走出校门,还在为别人工作的时候,他们的投资成绩就已经十分耀眼了。普通投资者只会简单地选择某一只股票进行买卖,然后获得收益,但两位大师却不同。巴菲特和索罗斯各自都有属于自己的投资理论,并且提前制定了投资原则。在进行投资之前,他们会先做充分的准备工作,然后才进行投资并最终获利。 按照巴菲特自己的说法,买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一个错误。但正是在巴菲特的手上,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从一个日趋没落的纺织企业变成了今天规模庞大的企业集团。最开始巴菲特将自己的资本投资于伯克希尔·哈撒韦,之后,巴菲特又以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名义进行投资。巴菲特曾经非常明确地表示,他所做的所有投资都是为了使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获利。 索罗斯一生经历了诸多波折。1973年,索罗斯成立了量子基金(一开始名叫索罗斯基金,后来改名为量子基金),之后量子基金长期保持超高的收益率,并最终发展成为对冲基金领域的领头羊,索罗斯本人也成了对冲基金领域的教父级人物。索罗斯将自己的哲学思想与对金融的洞察力结合起来,提出假说并通过市场验证其假说,再根据市场的反馈对自己的假说作出修正(索罗斯提出反射性理论,认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和市场的反馈会相互影响)。 仅仅分析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和量子基金的历史,当然不可能了解巴菲特和索罗斯这两位投资天才的全部。但是毫无疑问,巴菲特和索罗斯各自为自己的公司倾注了大量心血。伴随着公司的成长,两人经历了自己投资生涯的挫折和挑战,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在下面的章节中,我将首先分析作为巴菲特和索罗斯投资主体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和量子基金的情况。 1.两人的投资主体——控股公司和对冲基金 ◆控股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 控股公司指的是不直接从事生产经营业务,凭借持有其他公司的股份进行资本营运的一种企业形式。 作为一家投资控股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旗下既有保险公司,也有发行报纸、杂志及提供其他服务的子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美国标准普尔500股的成分股之一,公司账面价值在美国所有上市公司中排名第四;公司的主要特征包括位于美国南部海滨城市奥马哈的公司总部很不起眼,定期发布的财务报告通俗易懂,公司董事长长相普通,不定期公开持股调整情况,等等。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大会每年五月份召开,届时来自全球各地的投资者将会聚奥马哈,聆听“股神”的教诲。股东大会也为股东们向巴菲特表示信任提供了好机会。 即使是处于经济不景气时期,伯克希尔·哈撒韦旗下的子公司也都保持着50%以上的自有资本收益率。1989年,受益于成本节约,收益率更是高达67%,不能不说是令人惊羡的奇迹。 从制鞋、服装等制造业企业到珠宝连锁店,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旗下拥有为数众多的子公司。集团正式职工超过25万名,雇员总数在美国排第25位。伯克希尔·哈撒韦还是美国股价最高的上市公司。拥有能带来大量现金的保险公司、大规模的股票和债券投资、控股和掌握经营权的子公司,是公司的三大支柱,被集团完全掌控的子公司正源源不断地为伯克希尔·哈撒韦赚取数额巨大的利润。 ◆对冲基金:量子基金 对冲基金(Hedge Fund)指的是以高风险投机为手段并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基金,投资区域和投资对象都不受当局监管。对冲基金资本投机性强,收益率高,风险也大。“对冲”原意是规避、分散风险,不过,相较分散风险,对冲基金投机性强的特征更加明显。对冲基金属于私募基金,从少数富有的投资者那里募集资金,然后将募集到的资金投资于股票和债券市场,具体操作时会大量使用金融衍生工具,追求高收益,同时风险也很大。 对冲基金针对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富有投资者,通常从不超过100名投资者那里募集资金,与投资者结成合伙人关系后,到百慕大等税率低的地方注册,然后开始资本运营。进行资本运作时,基金经理们使用金融杠杆原理调动数倍于本金的资本投资期货等金融衍生品,最终的投资规模甚至可能高达基金规模的数十倍。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就是在有“避税天堂”之称的开曼群岛注册(位于加勒比海岸)的,资金来自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最少出资额100万~500万美元。 最近有不少人认为索罗斯的影响力正逐步下降,然而对关注对冲基金的投资者来说,索罗斯的地位仍在,其观点仍不能忽视。 2.两家公司的市值到底有多高 ◆伯克希尔·哈撒韦是美国股价最高的上市公司 依照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2009年财务报表中的数据,截至2009年年末公司净资产1140亿美元(按照美元对人民币汇率1∶6.57计算,约合7490亿人民币),每股净资产84,487美元(A股)。以2009年6月股价为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每股股价高达116,455美元,折算成人民币为765,097元,以巴菲特持有的伯克希尔?哈撒韦56万股A股股票计算,其身价高达450亿美元。尽管第一季度遭受了超过15亿美元的投资损失,但是整个2009年伯克希尔·哈撒韦仍然获得了218亿美元的收益。 ◆量子基金在27年里平均每年进账9亿美元 据估算,索罗斯拥有的财富约140亿美元,大概是巴菲特财产总额的1/3。在《福布斯》杂志最新发布的全球富豪榜榜单上,索罗斯排名第46位。索罗斯掌控的量子基金投资规模高达280亿美元,但收益率却一点也不低,在过去的27年里平均每年获利超过9亿美元。量子基金所有的资本金都来自于投资者,基金所雇佣的员工不超过300名。 直接比较索罗斯和巴菲特的财富没有什么意义,但很显然索罗斯的表现更加优秀。企业界常用的评价标准是平均每位员工所创造的收益,巴菲特掌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一年创造财富218亿美元,是索罗斯量子基金收益的24倍,但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雇员超过25万,而索罗斯的员工不超过300名,前者人数是后者的800倍。相较而言,索罗斯更胜一筹。 3.只属于两人的帝国,伯克希尔·哈撒韦和量子基金的历史 ◆从纺织企业到控股公司 在被沃伦·巴菲特收购并最终发展成为一家控股公司之前,纺织企业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历史可以说与美国纺织产业的历史一样悠久。伯克希尔纺织公司1806年开业,位于马萨诸塞州,哈撒韦公司1868年开业,原本也是一家纺织企业。1954年,两家公司合并,合并后的新公司改名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哈撒韦公司的初始投资者中有一位女富豪赫蒂·格林非常有名,只不过她是以臭名昭著的吝啬鬼形象而出名。 赫蒂·格林被称做“华尔街巫师”,1906年去世。按照今天的购买力计算,她去世时财富约为35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与巴菲特一样,她的财富主要来自于投资所得,而非储蓄,也就是说,“副业”是她财富的主要来源。赫蒂·格林一生生活简朴,并不奢华,也许是因为担心别人觊觎她的财富。企业创始投资者的生活态度是否影响了公司后来的所有者(巴菲特),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1962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首次进入巴菲特的投资组合,巴菲特平均为每股股票支付了7美元。巴菲特购买股票时,担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总经理的西伯格?斯坦承诺几年以后会以每股11美元50美分的价格回购股票,然而这位经理最终却食言了(巴菲特的投资原则中有一条叫做“握手和信用”,即双方握手之后,交易时就要守信用,据说收购伯克希尔?哈撒韦是巴菲特唯一没能遵守这一原则的一次例外)。西伯格?斯坦不愿履行承诺回购股票惹恼了巴菲特,巴菲特开始从西伯格·斯坦长子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当时的董事长手中收购股票。1965年,巴菲特最终掌握了公司的经营权。在巴菲特买下整个公司之后,没有履行承诺的西伯格·斯坦和他的儿子立刻被巴菲特清除出局了。 从那之后,在巴菲特的控制之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开始将触角伸向美国众多历史悠久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也由一家生产和出售纺织品的实业公司转变成了投资公司,直到最后变成一家纯粹的控股公司。可以说,今天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产品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商品,而是巴菲特进行投资时所用的工具——钱。 买下伯克希尔·哈撒韦之后,1967年巴菲特购买了国民赔偿公司的股票,伯克希尔开始涉足保险行业。1969年,巴菲特又购买了出版公司和提供金融服务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经营种类越来越多。巴菲特的外祖父曾经拥有一家报社,巴菲特的母亲也曾在报社工作,继承了家族传统的巴菲特持续关注着报纸行业的发展,直到后来巴菲特买下了《华盛顿邮报》。关于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最新报道如下: 巴菲特的伤痛——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信用等级被下调 投资天才沃伦·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失去了信用等级最高的AAA评级,巴菲特的投资神话正在动摇。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国际信用评级机构S&P最近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信用等级由最高级别AAA下调为AA+,理由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巨资并购伯灵顿北方圣塔菲铁路公司之后,公司资金的安全性有所减弱。2009年11月,伯克希尔·哈撒韦宣布将以260亿美元巨资并购伯灵顿北方圣塔菲铁路公司时,S&P就已经对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提出信用等级将有可能被下调的警告。 为了凑足并购柏林顿北方圣塔菲铁路公司所需的260亿美元巨款,伯克希尔·哈撒韦必须发行债券。伯克希尔·哈撒韦已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申请发行80亿美元优先债券。S&P分析后认为动用大规模资金并购铁路公司,投资风险很高,并购完成之后会使原本资金安全性处于最高级别的伯克希尔·哈撒韦面临资金流动性不足的风险。S&P同时认为,由于旗下保险公司资金安全性也有所下降,伯克希尔·哈撒韦无法继续保持最高等级的AAA信用评级,并且短期内信用等级也不可能恢复。2009年3月和4月,世界最大的另外两家信用评级机构已经率先下调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最高信用等级。 (《韩国经济》,2010年2月5日) ◆从索罗斯基金到量子基金 讲索罗斯基金的历史,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吉姆·罗杰斯。最初索罗斯和罗杰斯一起在安贺·布莱施洛德公司工作,两人从合作取得的成绩中受到鼓舞,决定独立出去合伙成立一个基金。1973年8月,索罗斯基金成立。不过,索罗斯和罗杰斯最终决裂。二人分道扬镳之后,索罗斯将基金的名称改为“量子(Quantum)基金”,按照索罗斯的说法,之所以取名“量子”,与他对金融市场的理解和他的投资理论有关。 谬误、反射性(reflexivity,也叫再归性)、自身结论的不完整性……索罗斯在讥讽这些现象的同时,也尊重它们;另外还因为“量子”包含大跃进的意思,所以最终索罗斯决定将自己的对冲基金命名为“量子基金”。 正像量子这个名字本身所意味的那样,索罗斯基金在成立之后的12年里真正实现了大跃进。虽然最近有许多人认为索罗斯的影响力在下降,但不可否认的是,索罗斯仍然是对冲基金界的巨擘之一,众多投资者也无法对索罗斯的一举一动视而不见。 世界十大基金经理 姓名 基金名称 基金规模(美元) 投资收益(美元) 成立时间(年) 乔治·索罗斯 Quantum Fund 280亿 320亿 1973 约翰·保尔森 Paulson & Co 330亿 264亿 1997 雷德蒙·戴利奥 Bridgewater 520亿 133亿 1975 布鲁斯·科文纳 Caxton Associates 60亿 128亿 1983 塞思·卡拉曼 Baupost 210亿 125亿 1983 艾伦·霍华德 Brevan Howard 244亿 125亿 2003 大卫·泰珀 Appaloosa Management 125亿 124亿 1993 路易斯·培根 Moore Capital 150亿 115亿 1990 斯蒂夫·科恩 SAC 120亿 109亿 1992 爱德华·兰伯特 ESL 100亿 95亿 1988 索罗斯依然是对冲基金行业的王者。最近英国《金融时报》援引LCH(伦敦票据交换所)投资分析的数据称,索罗斯的量子基金自1973年成立以来共获得320亿美元的投资收益,全球排名第一。索罗斯和他基金团队的300名员工赚的钱比苹果公司3万4300名员工赚的还要多。排名第二位的是Paulson & Co的约翰?保尔森,1994年至今共赚264亿美元。索罗斯和保尔森的收益加在一起超过了迪斯尼和麦当劳的盈利总和。全球十大基金经理共获得了1540亿美元的收益,这个数字约是全球7000名基金经理所创造的收益总和的1/3。“投资天才”们的共同特点是制定投资战略时尽量避免投资失误,同时严格控制资金流入。大部分对冲基金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或者更早,对冲基金经理中除了艾伦?霍华德是英国人,其余均为美国人。 (韩国《每日经济》,2010年9月12日) 4.那么,两人到底投资什么 ◆巴菲特——小心翼翼地投资实体企业 2010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年度股东大会召开之前,沃伦?巴菲特在给股东写的信中再次阐述了他的投资原则。巴菲特在信中说自己尽量避免投资那些很难预测未来的生意。20世纪90年代IT热潮时巴菲特就曾袖手旁观,看来“股神”的想法至今未变。“因为产业的成长清晰可见,所以肯定能获得投资收益”,巴菲特不这样想,他不相信这样的判断。巴菲特想表明的是,只有遇到那些未来数十年的投资收益能够被计算出来的企业,他才会动手。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可以分成四大事业部门,保险部门、金融部门、纯粹的投资部门和包括服务、电力等企业的实业部门。无论是通过企业并购进行扩张,还是单纯进行股票投资,巴菲特都会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作决定。巴菲特将华尔街的金融衍生产品比喻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投资金融衍生产品持否定态度,态度很明确。 但是,巴菲特的话并不是说自己不懂金融衍生产品所以选择敬而远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巴菲特看来,投资股票是最容易的,作为普通投资者,没有必要放弃容易赚钱的投资方式,而冒着巨大风险去投资金融衍生产品,因为后者只为获得短期收益。巴菲特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投资自己能看懂的生意。巴菲特坦言,自己从来不买IT和技术类的股票,并不是因为这些股票风险高,太“危险”,而是自己无法为微软这样的高科技公司找到“护城河”。谈到高科技公司,巴菲特坦承自己对这类企业有很多地方不能理解。 巴菲特的投资秘诀是:避免投资金融衍生产品和避免进行外汇投机买卖,努力寻找那些能够获得长期收益的优质企业和好的商业模式进行投资。但这并不意味着巴菲特永远、完全不碰金融衍生产品,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旗下的保险公司General Re就有一家专做金融衍生产品的子公司General Re Securities,通过这家公司,巴菲特会在某些金融衍生产品价格很合适的时候进行投资。数据显示,General Re Securities的收益率并不高。最近巴菲特还进行了外汇套利交易。 虽然一直对金融衍生产品持批评态度,但巴菲特却游说国会在已通过的金融监管法案中加入一项关于金融衍生品的条款(该条款将使得监管机构无法要求相关金融机构为它们的衍生品交易提供担保)。联想到巴菲特也进行金融衍生品投资,虽然最后游说失败了,但还是不可避免地会让人产生疑问:到底巴菲特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索罗斯——只要有利润,哪怕是投资地狱 1949年,阿尔弗来德·琼斯(Alfred Winslow Jones)在美国成立了第一家对冲基金。最初的对冲基金经理们专注于怎样使投资风险最小化以确保投资安全。后来随着对冲基金的投资范围从股票和债券市场扩大到金融衍生产品、原油、期货、贵金属以及大宗商品,对冲基金的风险迅速增加,追求高风险、高收益也成了对冲基金最明显的特征。很明显,尽管对冲基金是向私人投资者募集资金,资金的使用要受到一定制约,但追求利润最大化仍是最重要的目标。 今天的对冲基金不仅积极地进行外汇套利交易,也积极参与企业的公开募股。为了获得高收益,对冲基金甚至插手企业的并购和重组。以索罗斯为例,他会选择所有可能带来收益的对象进行投资。1978年,索罗斯曾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调查,原因是涉嫌操纵股价。 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指控,1977年美国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公司上市前一天,索罗斯突然大量抛售计算机科学公司的股票,导致其价格被人为压低,然后索罗斯又在价格被打压下去之后大量买进获利。事情的结果是索罗斯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达成协议和解,索罗斯保证以后不再进行类似的行动。这件事情充分证明了大型基金公司会积极介入企业公开募股。为了获利,它们的操作手法和投机对象的选定几乎不受限制。 罗杰斯在谈到索罗斯的基金操作方式时,也说这是残酷追求收益的一个极端事例。 “我们在全世界范围内买入和卖出大宗商品、债券、外汇和股票。在外汇和商品交易(原油、谷物等)中,我们会最大可能地利用信用杠杆原理。我们是最彻底的金融杠杆使用者。当我们打算购买某一种商品时,如果资金不足,我们会选出投资组合中最差的那一种,将其剔除出去。比如说,我们想买进大量的谷物农产品,但是我们账户上的钱不够,我们要么放弃谷物的购买,要么不得不用别的方式筹集所需资金。” 5.从投资中两人到底赚了多少 ◆巴菲特,以平均每年20%的收益率稳定增长 在最近一次写给股东的信中,巴菲特说过去45年里伯克希尔?哈撒韦每股股票所包含的资产价值(BPS)年平均增长20.3%。关于对比的标准,巴菲特曾说最合适的是标准普尔500指数(S&P 500),但是考虑到进行收益率的比较解释起来并不容易,巴菲特还是选择了每股净资产(BPS)作为比较的标准。按照股价计算,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价年平均增长率为22%。如果分析巴菲特将投资组合转移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之前那几年的收益率,他发挥的天才投资能力更加让人叹服。 年份 道琼斯 巴菲特投资组合 1957 -8.4 10.4 1958 38.5 40.9 1959 20.0 25.9 1960 -6.2 22.8 1961 22.4 45.9 1962 -7.6 13.9 1963 20.6 38.7 1964 18.7 27.8 1965 14.2 47.2 1966 -15.6 20.4 1967 19.0 35.9 1968 7.7 58.8 1969 -11.6 6.8 如果只是简单比较二者的年平均收益率,巴菲特在某些年份确实表现卓越,但有的年份表现却差强人意。但是,仔细分析不难发现,13年中道琼斯指数曾经有5次收益率为负,同样的情况在巴菲特的投资组合中却一次也不曾出现。作为公认的全美最伟大的投资家,连续13年平均年收益率高出道琼斯指数7个百分点,巴菲特卓越的投资才能足以得到充分认证。 1963年巴菲特曾经向合伙人谈及他对复利的偏爱。巴菲特举了一个例子,历史上伊莎贝拉女王曾经资助哥伦布3万美元,按照年息4%的复利计算,到1962年那笔钱已经高达2万亿美元。巴菲特对复利的偏爱溢于言表,他向合伙人保证投资的钱将像复利那样不断翻滚。 ◆索罗斯,对冲基金行业永远的第一 从前文引述的报道中可以看出,索罗斯的投资成绩与巴菲特相比毫不逊色。从1970年开始到2000年的30年间,索罗斯掌管的基金平均年收益率为35%,1992年和1993年量子基金的年收益率都超过了60%,是名副其实的赚钱之王。1974年是索罗斯基金成立后开始投资的第一年,当年道琼斯指数下跌24%,索罗斯基金的收益率却高达17.5%,第二年这一数字又上升到27.6%。1976年,道琼斯指数上升23%,同一年索罗斯基金的收益率达到了创纪录的61.9%。 1978年索罗斯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进行了一场诉讼。之后那一年,1979年改名后的量子基金收益率为59%。1980年道琼斯大涨22%,同期量子基金的收益率为102%。从成立开始,量子基金一直保持了高收益率,遭受损失的年份却一次也不曾出现。这一段时期可以说是索罗斯人生的黄金时期。如果1969年一位投资者拿出1000美元交给索罗斯进行投资,到2000年他的投资将变成514万美元。2000年之后,量子基金的年收益率有所下降,市场上也传出索罗斯影响力下降的消息。不过,相关的数据依然表明,索罗斯仍然牢牢占据着收益率最高的对冲基金经理的宝座。 6.保卫帝国的人们 ◆查理·芒格和聚集在巴菲特身边的价值投资拥趸 平民形象已经成为巴菲特的标志之一,巴菲特看起来就像邻居家和蔼可亲又无比谦逊的大叔。巴菲特拥有极强的个人魅力,许多人都以认识巴菲特为荣,那些人一旦与巴菲特相识,往往保持终生的友谊。所有巴菲特的朋友中查理·芒格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位。他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副董事长,与巴菲特一起经营着公司。 在巴菲特写给股东的信中经常提到查理·芒格,两人具有非同一般的友谊。巴菲特喜欢亲切地称呼他“查理”,提到与查理·芒格的关系,巴菲特说查理是他的“同志、老师、上司和部下”。 可以说,芒格给巴菲特最大的帮助是他改变了巴菲特的思考方式。最开始时巴菲特严格遵守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原则,寻找市场上被低估的股票,低价买进,等价格回归正常后便卖出获利。但是芒格认为,最好的投资方法应该是寻找那些长期投资会带来高收益的股票,芒格最终说服了巴菲特。 芒格认为,不应该只关注那些股价偏低的股票。考虑到企业未来的高成长率,只要有价值,即使股价有些高也仍然值得投资。芒格的观点与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理论相差很大,巴菲特花了很长时间才完全理解。芒格曾说过,如果没有格雷厄姆,巴菲特会成为更加伟大的投资家。从巴菲特在一次有关查理·芒格的谈话中也能看出,芒格对巴菲特的投资哲学产生了多么重大的影响。 “本杰明·格雷厄姆教会了我一定要买便宜的股票,但是芒格的想法稍有不同。在芒格看来,只要股票有价值,即使股价高也值得买进。芒格最终说服了我,这就是芒格带给我的真正的重大影响。芒格身上有一股知性的力量,他帮助我扩大了思考范围。” 投资喜诗糖果可以看做是巴菲特思考方式的转折点。在购买喜诗糖果的交易中,巴菲特支付的价格高出了其账面价值,但这笔收购无疑是成功的。与之相反,同期低价买下的霍柴德.孔恩百货公司(Hochschild Kohn)最终证明是一次失败的收购。巴菲特后来回忆说,是成功与失败的强烈对比让他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1993年10月27日,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作了一场演讲。在演讲中,巴菲特将单纯寻找低价股票买入的投资比喻为“雪茄烟蒂投资法”,巴菲特还强调说,烟蒂就是烟蒂,不可能继续抽下去,烟蒂应该被处理掉。买下那些已经获得市场优势地位的企业,并长期持有,巴菲特由此形成的投资方法一直延续至今。 ◆吉姆·罗杰斯、斯坦利·德鲁肯米勒和任期短暂的基金经理们 索罗斯经常更换手下的基金经理们。这或许与索罗斯本人的冷酷性格有关,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基金经理这一职业所要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 德鲁肯米勒曾长期担任索罗斯的基金经理,后来他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对冲基金,最后又关闭了它。德鲁肯米勒写信给投资者说自愿将自己的对冲基金解散,投资收益和资本金将一起还给投资者,他在信中坦陈作为基金经理“心理压力过重”,对自己近几年的投资成果“不满意”。德鲁肯米勒在索罗斯手下工作时,因为管理对冲基金获得高收益而扬名,最后却又因为投资结果不好而丧失自信,前后对比,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德鲁肯米勒在信中坦言:“能为投资者创造收益我感到非常高兴。但是,最近几年令人失望的投资成绩是让人无法接受的,这成为我巨大的心理负担”,“长久以来,残酷的竞争也让我受到很大压力。” 毫无疑问,曾经与索罗斯关系最密切的人是吉姆·罗杰斯。1968年,26岁的罗杰斯和索罗斯同在安贺·布莱施洛德公司工作,公司里大多数同事都把罗杰斯看做是麻烦制造者,只有比他年长12岁的索罗斯认定这个年轻人正是自己要找的人。 索罗斯和罗杰斯的性格很相似,野心很大、优秀、诚实,两个人都酷爱读书,更重要的是,两人都对华尔街那些所谓的规矩不屑一顾,并且十分鄙视华尔街的传统投资者们。本质上两人都很固执,属于异类。但是另一方面,两人的差异也很显著。同样是对自己的才华充满自信,索罗斯并不会在他人面前表现出来,罗杰斯则正相反。罗杰斯生性好战,经常以市场分析师的身份出现在电视上,与领结一起成为他当时的标志。索罗斯是一位研究宏观经济的经济学家,关注市场大的波动,罗杰斯则更喜欢研究特定的行业和公司。后来索罗斯再回忆起那段时期时曾经说道: “我们的职责分工很明确。我是那个掌控全局、负责决策的人,罗杰斯则负责具体事务。我负责经营,罗杰斯负责研究。我作为公司的代表直接签署协议,罗杰斯接在后面负责分析和出主意。” 索罗斯具有掌控全局的能力,上文中提到的德鲁肯米勒正是在索罗斯的领导下,1992年成功发动了对英镑的强行阻击,一战成名。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页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