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经济参考网读书频道
第六章 市场失灵
适应了现代经济生活的人们已经普遍接受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其核心就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他说,政府别管经济,回家去吧!价格机制本身就能调节经济。看价格我们就知道,赚钱的事情我们就去做,赔钱的事我们就不去做;对我们有利的事去做,对我们没有利的事不去做。 可是,当河流被污染、山林被砍伐,当受教育者需要学校、出行者需要公路,当偏远贫困山区的人们生活困难,当失业下岗的人揭不开锅时,市场是无法应对的。这就是市场的失灵。市场失灵表现在经济中的外在性、社会需要的大量公共物品缺失,还有收入分配不公这三个方面。 普通人通常会感受到经济领域中有两股力量在起作用,一是政府,二是市场。我们接触最多的是市场。 但市场真的是万能的吗?政府真的可以什么都不管了吗?西方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大规模、长时间的经济萧条,人们才发现原来市场并不是那么完美的,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经济大萧条的来临显现了市场之手的无助。人们发现,原来有些事情是市场不能做的,市场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问题。 市场究竟在哪些方面失灵了呢? 比如,我国目前河湖的污染情况十分严重,为什么这么多的水面都被污染了呢?又比如,近年来北京发生的沙尘暴,过去的北京空气多么好,哪有沙尘暴啊?现在,距离北京70公里以外,从市里开车不到1个半小时,就到了一个地方叫“天漠”。记者到那儿去采访,发现整个村庄都快被沙子埋上了,沙土堆到窗户那么高,都快把窗户堵上了。记者再看,一家一户的院子里、房顶上,都有大堆的灌木,大约每家都有两万株之多。这是他们从山上砍来的,这些灌木是农家冬天取暖、夏天做饭的燃料。后来这块地方搞了旅游,人们就给此地起名叫“天漠”,意为天降大漠于此。可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根本就没有沙。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破坏环境的行为呢?这些现象是怎么产生的?经济学描述这种现象的名词,叫经济中的“外在性”。 什么叫外在性?当人们做了一件事的时候,对导致的后果不负任何责任,即做了坏事不用受惩罚、做了好事也得不到补偿的时候,这时经济中就出现了“外在性”。 当外在性存在时,市场解决不了它,价格也解决不了它。我们说,农民可以不上山、可以不去砍树吗?不可以,因为他们要活下去。河湖为什么污染了?许多化工厂、制药厂排出的废水流入河里,导致河水被污染。企业要装一套污水处理设备,达到环保标准后再排放就得花好多钱,甚至会造成亏损关门,而直接排走污水就可以省很多钱。这样一来,河流就全被污染了。上游的人排污,下游的人吃水,这就是经济中负的外在性。因为做出这种行为的人所造成的后果与己无关,他们不需要为此付出代价。这种经济中负的外在性是市场机制所不能解决的。 北京的沙尘暴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再往深处追究,这沙子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2002年,北京又刮起大的沙尘暴,追根寻源,发现是由于内蒙古草原的过度放牧,水土不能保持了,草少了,沙就起来了。所以,是人们的经济行为导致了水土流失,造成沙化,导致北京一到春天就会黄沙漫漫。 1998年我国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洪水?如果说是那一年下的雨太多了,这么多的雨水又怎么都流进了河湖,变成了洪水?天降大雨是坏事,也是好事,只是由于没有蓄洪能力才产生灾难。 在西方国家,人们都具有很强的环保意识。例如,德国人每家住的小楼,楼上都装了排水管。到了下雨或下雪的时候,这些水顺着管道一直流进小楼下面的地下室。地下室里有两个特别大的水桶,每家浇花种树,用的都是这种“自来水”。这样,天上下来的雨水或雪水就不会白白流走,都得到了合理的利用。德国人一般不打井喝地下水,他们总是尽量利用自然界的地表水。有一天,一个旅游团到阿尔卑斯山里一个群山环抱的地方,司机告诉大家,这山里面有一个大水库,水库的水是阿尔卑斯山融化的雪水,这里是全市人民喝水的地方。 我国的长江、黄河、淮河为什么经常洪水泛滥?不就是上游的过度砍伐造成的吗?上游地区把山上的树木都砍了,那里的水土自然保持不住了,泥沙跟着雨水冲刷而下,形成一次次的洪峰,需要抗洪和泄洪。泥沙淤积的河床越来越高,堤坝越垒越高,有人说,长江早晚会变成一条悬在中国人头上的河,一旦决堤,后果不堪设想。这一切,都是经济中负的外在性造成的,如果人们不在上游砍那么多的树,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 再有,为什么海上的油船总发生漏油事故呢?船主们宁愿挨罚,也不想买一条新船,因为这样做对公司是合算的。在海上行船漏了油,海水污染了,生物遭到威胁,谁会对此负责任呢?例如:英国BP石油公司在美国墨西哥湾的重大漏油事件,污染了海面,海里生物受到威胁。 经济中负的外在性比比皆是。一些人的行为损害了其他人的利益,他们并不为此付费,所以造成了负的外在性。我国的污染这么严重,如果没有人保护环境,也没有人保护地球,这不是人类的一个灾难吗?有读者一定看过2003年上映的美国电影《后天》,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温室效应带来冰川融化的巨大灾难,令人触目惊心,本来以为那只是“后天”的事情,只是科幻,但是2004年底在印度洋就发生了比影片表现得更为凄惨和恐怖的海啸。照现在这样破坏环境去发展经济,未来的地球会发生无数人造的自然灾难,到时我们就会失去今天赖以生存的环境。 当经济中存在负的外在性时,这些问题是市场经济解决不了的,“看不见的手”也没有办法。 经济中还有正的外在性。比如,一项发明问世,发明家用了很长时间,花了很多工夫,甚至是带着一个团队在做。当他们成功以后,能够获得多少补偿呢?他们对社会作了很大贡献,就像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从此,人类世界开始告别黑暗,但是他自己又能从中获利多少呢?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创造相对论,他们能获得多少经济补偿与回报呢?能不能与他们对人类作出的贡献相比较呢?还有,我国现在大力开展的义务造林活动,以及许多发明创造,它们都给社会带来了正的效益,可谁来补偿他们,谁来保护他们的发明和创造呢?我们说,当人们作出巨大贡献时,市场并不对他们进行补偿,这是经济中正的外在性,这也是市场机制所不能解决的。 所以,当外在性存在的时候,无论是增加了外在成本,还是带来了外在效益,市场机制都是无能为力的。负的外在性对社会有害,正的外在性对社会有益。不管怎样,市场机制解决不了这些问题,这是市场机制失灵的一个方面。 在经济生活中,还有一种情形也是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的。比如,大家都需要的东西却没有人愿意提供。这是什么物品呢? 全社会的资源分为两种:一种是私人物品,一种是公共物品。你身上穿的衣服,手里拿的东西都是你自己的,是属于你的私人物品。私人物品具有两个特征:一是竞争性,二是排他性。所谓竞争性是指你消费了的东西,别人就不能消费,你们的消费是处于竞争状态的;所谓排他性是指因为你有钱买了这个东西,别人没钱,他就被排斥在外。私人物品是市场机制、价格机制可以解决的。 但在这个社会中还有许多公共物品。公共物品也有两个特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比如,路灯是公共物品,谁都可以从路灯下走过,谁都不需要交费,没有竞争;但谁也不能限制别人从路灯下走过,也不排他。又比如,在北京新修一条公路,大家通行时不用交费,因为这条路是公共物品。我们的国防也是公共物品,国防对全体国民都提供保护。修好的道路,大家都能走;路灯照着所有行人;还有国家的司法、教育、公共卫生、桥梁、灯塔等,这些都是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在消费中不竞争,社会全体成员都能享受它们,多一个人消费并不增加它的成本,但谁想排斥别人的消费,其成本也是相当高的。例如,总不能每盏路灯下都站个警察,凡是没交钱的人先得把眼睛蒙上才让过,这麻不麻烦?再比如国防,当敌人导弹打过来时,军队只保护缴过税的人,没缴税的就不管了,这难不难?还有灯塔,让海上过往船只都来靠岸交费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所以,在公共物品的使用上,排斥别人的费用是极高的,也是非常困难的;但增加一个人消费,却不增加它的成本。 那么,我国的高速公路是公共物品吗?公共物品有两个特征:不竞争、不排他。高速公路虽然不竞争,但却排他,不交费的车一般不能上高速公路。但高速公路也不是私人物品,因为它不限制任何车辆,只要交过费,什么车都可以上去走,所有人都可以使用。那它是什么物品呢?它是准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纯公共物品具有两个特征:不竞争和不排他。如国防、义务教育等。准公共物品只具备一个特征:或者不竞争,或者不排他,如收费的高速公路就是准公共物品,因为它不具备竞争性,却具有排他性,不交钱就不让上去。 并不是所有的高速公路都是准公共物品,如北京的不少高速路段就是免费的,而德国的高速公路整个就是纯公共物品,因为德国的高速公路不收费,谁都可以走。所以你会发现,德国的高速公路上跑着很多外国的汽车。欧洲各国的汽车都愿意从德国走,因为德国高速公路是纯公共物品,不用交通行费。 高速公路不收费通常是一国经济富裕的表现。德国人是这样想的:“我们的高速公路这么多,如果要建关卡收费的话,花钱太多不说,也影响经济的发展。所有的车过路可以不交费,但是,汽车走几百公里总不能不加一桶油吧?好了,你们只要加一桶油就够了!”因为德国把一种税加在汽油里了,这就是我们说的燃油税。德国政府把高速公路变成了纯公共物品,却从汽油里抽税。 随着人口基数的扩大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共物品在供需方面也出现了矛盾。从需求方面看,谁不想呼吸清新空气?谁不想看绿水青山?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到学校读书?谁不想去图书馆免费借书?是人都有这样的愿望。因此,对公共物品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大。从另一方面看,公共物品的供给为零,没有人愿意提供公共物品。为什么呢?因为即使提供了公共物品,使用时由谁来交费呢?如果是私人物品就不一样了,它有市场的价格机制,人们要是不出钱,就不能得到这个东西。而公共物品的使用是免费的,大家都知道消费时不花钱,于是所有人都来“搭便车”。 “搭便车”这个词来自欧洲。在国外的高速公路口上,你把拇指伸出来,有的车就会停下来,只要顺路,司机一般会捎你同行。你上车后也不需要交钱,因为他愿意让你“搭便车”。 但公共汽车就不同了,如果所有的人上车都不用买票,还有人愿意开车吗?它肯定连运营成本都收不回来。我们说,私人物品的供需是市场价格机制能够解决的,而公共物品是大家都需要但没人愿意无偿提供的。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人都想免费搭车,公共物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经济链条在这里断了,市场又失灵了。 社会确实需要公共物品,又没有人提供,怎么办呢?于是政府说:既然所有人都需要的东西没有人来提供,那大家就缴税吧,由我来提供公共物品,满足你们的社会需求。 当然,公共物品的消费还具有强制性。为什么具有强制性呢?最好的例子就是国防。有人会说:“我住深山老林,导弹掉下来也砸不着我,根本不需要防空保护。”但是,你不需要大家需要,国防是一体性的强制消费。又比如,有人在路上开车时说:“我最怕警察,一见他们就晕,警察能不能站别处去?”对不起,警察必须站在那里,因为社会需要他们维持交通秩序。 无论你缴税与否,国防都会保护这个国家里所有的人。使用公共物品无须交费,因为它是政府用大家的钱无偿提供的。 在美国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两个人在路上撞车了,却把政府给告了。理由是路灯太暗,开车人相互看不清,所以才发生事故。如果不信,政府可以派人开车到这里试一试,看撞车还是不撞车。公共物品就应该由政府提供,政府必须提供足够的灯光,不能让市民因为路灯太暗造成交通事故。 所以,政府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一定要提供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政府靠税收来提供的。如果税收不够,提供不了这么多的公共物品怎么办?政府不能让大家没路可走,它可以提供准公共物品,还可以让民营企业或外资企业投资准公共物品。比如说,把某条高速公路包给外国公司来修,把某个港口包给民营公司去做。 如果政府一时没有能力提供纯公共物品,就应该尽可能提供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的投入是有回报的,企业或个人只要有能力从政府那里得到特许权,提供准公共物品就会变成一个商业机会。例如,北京市五环路通车后,上路要交费,那么五环路就变成一个准公共物品。而北京的其他环线全都不收费,它们是政府提供的纯公共物品。因为五环路是靠贷款修的,收费是为了还贷。可是北京的交通拥堵实在太严重了,于是政府研究决定五环路不再收费,这样它就从准公共物品变成了纯公共物品。 那么我国的教育是公共物品吗?就现状看,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公共物品,这是由国家来提供的。但是,如果年轻人还想深造,就需要交一些钱。这时的教育就变成准公共物品了。如果既没有这么多教育类的公共物品,也没有准公共物品,我们国家的教育水平不就下降了吗?所以,政府在有经济能力的情况下一定要多提供公共物品,在缺少经济能力的情况下也应该多提供准公共物品。 让我们想一下,如果把全国所有城市里的道路都变成准公共物品的话,是不是生活起来很不方便呢?以后我们都有车了,就要准备好零钱,到一个地方交一次费,到下一个地方再交一次费,这样生活会变得非常不方便。当政府把一条路的建造费用收回来之后,就可以让这条路还原为纯公共物品。但我国现在还做不到,因为政府把修这条路的贷款收回来之后,可能马上拿这笔钱去修下一条路了。 等一国经济真正发展好了,在财政充裕的情况下,许多准公共物品就会变成纯公共物品。当它们真正变成纯公共物品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生活的质量好了很多,也许孩子们可以直接上大学,而不需交学费;道路也可以随便走,不必再准备这么多的“买路钱”。 所以,政府在有钱的情况下应该多提供公共物品,没钱就要先提供准公共物品,到一定时候再把它变成纯公共物品,这样人们的生活水平就会提高。 市场失灵还表现在收入分配不公平方面上。比如,我国2010年大约有20万亿银行储蓄存款。有人问:为什么不把它们拿出来花了呢?又有人说:怎么花呢?银行储蓄存款总额中80%都是20%的人存的,而80%的人只占剩下的20%。结果,想花钱的人没钱花,有钱的人又不需要花那么多。这就涉及一个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有些人富,有些人穷,这些问题单靠市场机制解决不了。市场机制只能解决效率问题,让经济快速发展,但不能解决公平问题,这是市场失灵的又一种表现。这些问题只能由政府来解决,政府向高收入的人群征税,给低收入的人群发放生活救济金,让穷人也能过上温饱的日子。 总结起来,市场失灵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是经济中的外在性,第二是社会需要大量的公共物品,第三是收入分配不公平。这些问题市场解决不了,怎么办?由政府出面解决。那么,政府究竟应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该发挥哪些作用?政府又该扮演什么角色?这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页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