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经济参考网读书频道
第五章 经济增长与和谐发展
什么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对我们来说,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我们知道,美国的人均GDP 4万美元,日本的人均GDP也约4万美元,中国2010年末的人均GDP达到3 800美元。面对10倍多的差距,我们别无选择,只有依靠健康持续的经济增长。近30年来中国确实进步了,人们的经济状况确实改善了,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大家有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但是,这种经济增长带来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吗?如果经济增长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那后果是什么?如果中国的贫富差距悬殊,那社会能够安定吗?所以,经济增长的同时更要重视和谐发展。 2003年以前,受1997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形势的影响,中国经济处于失业率高、消费不振、通货紧缩的经济环境中,国家经济发展以强调增长为主线。2004年以后,中国进入了加速上升的轨道,经济形势在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外资进入加速,资源价格猛涨,经济显现出过热景象,以及社会贫富悬殊加大,这些成为我国需要面对的新问题。在这样的经济转折时刻,这些现象给我们同时传递了两个重要的经济含义:一是经济增长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二是一个社会、一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和谐地平衡发展,才是人们最终获得幸福生活而不只是富裕生活的重要保障。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了解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和手段,另一方面更要适应经济形势不断的变化与发展,推动一国经济和谐与平衡发展。 所谓经济增长,就是在一年内这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增加了多少。例如,我国GDP每年增长10%,说的就是经济增长。比如,去年我国的新增经济总量是1间房这么大的蛋糕,今年这个蛋糕变大了,多出的部分就是经济增长的量,就是我们说的经济增长的那个10%。 难道去年那么大的蛋糕不够吃吗?政府为什么要保证GDP不断做大、不断增长呢? 我们曾经比喻,中国的GDP蛋糕有1间房这么大,美国的GDP有5间房这么大,日本的GDP只有1间房这么大。但我们不要忘了,这三块不同的蛋糕分别有不等的人口在分食。中国是13亿人在分,美国是3.5亿人在分,而日本则是1.25亿人在分。分下来的结果如何呢?美国人均GDP约4万美元,日本人均GDP约4万多美元,中国则只有3 800美元。相比之下,中国和美国、日本之间的人均GDP的差距是10倍!10倍是一个什么样的差距?我们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别无选择,只有依靠健康持续的经济增长,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才有可能做到。 当提到中国经济有10%的高增长率时,我国的老百姓常常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疑惑。比如有些人问:既然我国有这么高的经济增长率,怎么我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有这么高的增长,怎么我的工资不见涨呢?其实,这就是宏观和微观的问题。 我们中的一些人,确实会有这种感受。你知道吗?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每个个体的收入都会同步增长,就像我们常看到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高增长的行业前途越来越光明,夕阳行业越来越惨淡一样。比如中国的电信、石油、煤炭、银行、保险、信息技术等行业,甚至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然而,那些失去竞争力的个人、企业和行业却非常不景气,并且这些弱势群体往往在数量上又占据多数,这就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就是感觉不好的人越来越多了。特别是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差距的加大,给人们的感觉就更是如此。 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反映了国家正在进行大幅度的经济结构调整,优胜劣汰越来越成为中国市场经济改革不可逆转的潮流和趋势;另一方面,最重要的还在于,这给每个人提出了一个更紧迫的课题,就是如何加速给自己充电,如何加速提高个人的竞争实力,多了解中国的宏观经济,了解自己所处行业的前景、所在企业的前途,尽可能使自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虽然在国人之间有富人和穷人之分,在地区之间有发达和落后之分,但这些都是相对的差距。和过去相比,即使是穷人,他们的生活也有了天壤之别,过去我们曾经吃不饱饭,饿着肚子,现在的贫困是相对于富裕而言的。想问一下,还有谁愿意回到从前? 没有一个人愿意回到从前。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确实进步了,我们的经济状况确实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我们确实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说到底,这是中国经济整体增长的结果,它整个改变了我们生活的环境,在改革中出现的个人阵痛,恰恰是我们将来要解决的问题。 社会的进步不可能在一瞬间达到尽善尽美。对每一个人来说,重要的是看清社会发展的方向,迅速调整自己来适应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只要整个国家的经济在一个整体增长的轨道和方向上,从宏观的角度就没有人可以说,我没有机会。 谈到一国整体经济的增长,是一个非常宏观的问题。对当今中国来说,社会稳定确实是保证一切工作有条不紊、成功进行的重要前提。当看到我国2010年的统计数据表明经济增长率达到10.3%的时候,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多出3.9万亿元人民币。有了这些钱不管对政府还是对老百姓来说,日子都会好过一点,财政收入会多一点。有了更多的经济增长,财政有了更多的税收,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可以补发拖欠教师的工资,可以给贫困地区更多一点的财政支持,可以给义务教育更多一点的保障。GDP多增长1个百分点,老百姓的腰包就会鼓一点,可能我们会多享受一个公园,可能我们会多享受一条宽敞的公路,或者多了一盏路灯,多了一个垃圾箱等。 让我们再宏观一点来看这1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假设两个国家在起步时的财富总量是相同的,其中一个国家以每年2%的速度增长,另一个国家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每年只差1个百分点。那么30年之后,增长快的国家要比增长慢的国家多出三分之一的社会财富。所以,当一个国家经济缓慢增长甚至停滞不前时,就会把它从相对富裕推向相对贫困。正是高速的经济增长使得像美国这样只有两三百年历史的年轻国家成了世界头号强国。但现在美国每年以2%~3%的速度在增长,中国以每年8%~10%的速度在增长,那么未来的中国将是一个何等强大的国家? 要实现经济高速增长,重要的是提高整个社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在20世纪初,美国的人均消费水平比今天墨西哥、菲律宾的人均消费水平高不了多少。经过一百年的发展,美国就已经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富裕国家,其原因在于它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不断提高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使它的人均GDP已达4万美元之多。 说到我国的经济增长,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中国9亿农民,他们如何增加收入,怎样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 在2001年我国进行入世谈判的时候,其中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农产品。美国希望我国打开农产品市场,而我们则尽可能地保护农民的利益。如果他们的农产品都进来,我国农产品将面临巨大的冲击。美国只有3%的农业人口,这3%的人口生产的粮食除能满足本国需要外还有很多富余,还在向世界各国倾销。这样的劳动生产率,这样的农业竞争力,对有9亿农业人口的中国来说,是很难做到公平竞争的。 为了保证全社会有一个稳定发展的基础,尽可能地维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是一国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做到了。在这个问题上,全球数一数二富裕的日本也同样如此。日本政府一直不让美国农产品大量进入日本,因为它要保护本国农民的利益。它害怕,如果让美国农产品进了日本,那富裕的日本农民也会有生存的危机! 如果让一国农民生产的粮食卖不出去,让农民不能生存,让农民没有收入,他们哪里有钱买企业生产的工业品呢?他们又怎能买种子化肥来种地呢?如果农民都不种地了,这些耕地都荒芜了的话,我们大家吃什么?也许有人说没关系,吃不到中国稻米,我们可以吃泰国香米;吃不到东北大豆,我们可以吃美国大豆。这样可以吗?绝对不可以!道理很简单,如果中国这么大的国家粮食歉收的话,国际市场粮价就会立刻飙升,因为它们知道中国只能去那里买粮食,我国的城市和农村人口的吃饭就成了大问题。 世界就是这样,你买什么什么涨,你卖什么什么跌,这是由市场供求法则决定的。供过于求,价格必跌;供不应求,价格必涨。 更为严重的是,我国目前一些主要粮食的价格已经接近或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因此,我国农业不管是劳动生产率还是价格,都很难与真正的农业强国竞争。作为政府,必须保证农民的利益,我国政府面临的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农民问题。 在2006年,中央政府提出解决农村、农民、农业的“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免了9亿农民300亿元的农业税,免了农村中小学孩子读书的学杂费,看出中央政府对农民问题的重视。保障农民利益,保护农村耕地,提高农民收入,这是中国经济增长基础中的基础,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要重视,全国人民都要关注。 说到农民,说到农业劳动生产率,就会引出另外一个问题:如果要提高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减少我国的农业人口,那么农村中富余的劳动力怎么办呢?为什么美国只有3%的农业人口就能养活所有美国人而有余?是因为美国农业的机械化耕作,农场主一个人种植几千公顷的土地,我国则是每人只有一亩三分地,这样的劳动生产率是没办法比的。由于美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不需要这么多的农业人口,富余出来的农业人口逐渐向工业转移,向服务业转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导致美国的农业人口越来越少,逐步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我国目前正处在向工业化的转变过程中,当工业化转型完成时,我国人口比例中农村人口会减少,城市人口会增多,那时我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就会越来越高,很少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就够全国人口吃粮了,但现在还不行。 有人可能要问,我国政府一直在号召减少农村人员,增加城市人口就业,这是否跟经济增长有关?农村人口减少,变为城市人口以后,对GDP增长有什么意义?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当我们一边在讲经济增长,一边在讲农业问题时,人们就会把这两个问题联系起来,开始思考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任何一个宏观经济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当你找到这些现象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时,也就找到了机会,或者看到了风险。 确实,我国政府在号召城镇化。中共十六大报告就指出,要推进城镇化发展。国家把富余的农业人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迁入城镇。当他们在城镇生活时,他们需要工作,需要有企业接纳他们,这就需要有人投资办企业。如果没有大量的投资,没有大量的工业企业,城镇化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这是一个经济发展的循环过程:增加了投资,就增加了就业;增加了生产,也就增加了收入,同时又增加了消费,这个经济总量就做大了。我们看美国,它的97%的人口都到哪儿去了呢?在20世纪初的时候,美国的大量人口是农业人口,它的工业人口很少,服务业人口也不多。现在美国70%的人口从事服务业。富余的农业人口逐渐被工业、服务业吸收了。再看中国香港,它还有农业人口吗?基本没有了;还有工业人口吗?也很少了。香港大量人口都干什么呢?都在做服务业,如银行、金融、保险等。这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不断增长和发展的结果。 所以大家知道,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制造业,第三产业才是服务业。简单理一下思路就会发现,发展的顺序变成了农民先是从事农业生产,当他们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时候,需要增加投资,需要城镇有相应的工作岗位吸纳他们,于是工业发展了。然后他们有了收入,开始在城里消费,先是买生活必需品,慢慢需要有自己的房子;当收入越来越高的时候,也开始有了娱乐生活、享受教育;先是给别人提供服务,慢慢自己也需要一些,于是服务业变得越来越发达。这个服务业,也就是第三产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如果你住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大城市,你会发现服务业相对发达。但如果你走到农村去,别说服务业,就连工业都不发达。所以工业化、城镇化是一个过程,一个有规律地慢慢演变的过程。从农业化走向工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是一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每个国家都要完成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国经济一定是越来越增长,越来越发达。 看清经济增长的路径,看清经济发展的方向,我们就会看到,中国未来还有2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空间,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便宜,世界需要中国制造的产品,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之一,我们的经济没有理由不增长。 但也应该看到,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只注重其数量的增加,而没有注意增长的质量。河流被污染,空气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这种经济增长是以破坏环境和生态为代价,那是得不偿失的,将来治理环境的代价将会更大。所以,中央政府提出要又好又快地发展,提出绿色GDP的概念,这些都是为了让我国经济能健康、可持续地发展。相比之下,提高生活质量更加重要。 那么,究竟应该由谁来制止这些有害现象的发生,由谁来制定市场游戏规则让大家遵守呢?这正是下一章要告诉大家的内容。
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页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