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中国在全球能源格局中扮演着“煤炭生产大国”的角色,但从2007年一季度起,中国走上了煤炭净进口的道路。也正因此,国际社会将国际石油价格的高企归咎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中国对煤炭需求的日益追加,也令很多国家“惶恐不安”。 其实,这缺乏真正的事实依据。因为第一,中国需求所面临的挑战是个世界性的课题,对能源的需求是世界所有国家都无法回避的事;第二,中国需求的强劲增长为全球经济增添了活力,并成为一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中国需求对世界经济而言,机遇大于挑战,利己更利人。
“恐慌”之虞
“中国对煤炭的大量需求为全球煤炭价格不断创出新高推波助澜,这将对岌岌可危的全球经济产生更大压力。”美国《华尔街日报》一篇发表于中国冰雪灾害后的文章阐释:中国煤炭需求已在全球产生蝴蝶效应。 这篇文章说,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个煤炭供应大国——无论是用于满足内需,还是用于出口。但是在去年上半年,中国煤炭进口却首次超过出口,从而推动全球大部分煤炭价格上涨了近一倍。今年1月中旬开始的冰雪天气和电力短缺促使中国政府将煤炭出口暂停至少两个月,自极端天气袭击了中国部分地区之后,亚洲的煤炭价格已累计上涨了34%。美国、欧洲和亚洲的煤炭基准价格日前均创出历史新高。 该文认为,目前的情况与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的情况类似,不过中国在煤炭上的影响扩散速度要快得多。尤其是正当世界各地的种种因素导致煤炭供应日益紧张之时,中国对煤炭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加。 与此同时,日本《读卖新闻》2月23日的一篇报道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篇题为“日本该如何面对中国沦为食品进口国”的文章谈到,中国从2004年起就成为了一个“纯食品进口国”。中国的国民越来越富裕,在食品方面的需求激增,但同时面临耕地减少的问题,这使得中国有更多的食品需要从国外进口。虽然中国的大米和面粉的自给率仍能接近100%,但50%的油脂类、42%的大豆依赖进口。 该文认为,中国成为纯食品进口国后对日本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例如,美国产红鲑鱼在中国的进口量大幅增加,在全球红鲑鱼进口量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从2003年的1%迅速扩大至2006年的15%,而日本的相应比例则从90%降至51%。
“贡献”之说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事实上,这些“微辞”和“指责”并非世界经济对中国需求的全部评价。而且他们看到的只是事情的表面现象。 比如,中国在消费大量能源的同时,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显示,按照购买力评价方法计算,2001年至2004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2.7%、31.7%、28.0%和23.6%,2005年为31.8%;而作为全球第一经济强国的美国,2005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14.7%。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产生的福利效果为世界所共享。中国的发展为许多国家通过扩大出口来推动本国经济增长创造了条件。2000年至2005年间,中国进口额由2251亿美元扩大到6601亿美元,五年间增长了近两倍,中国进口贸易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澳大利亚就是在中国对能源、资源、农产品需求大增情况下获益的一个代表。 在澳大利亚著名城市悉尼以北的纽卡斯尔煤炭装运港,每年有800多艘货船、共运走7500万吨以上的煤炭。为了满足中国等不断增长的需求,澳大利亚计划投资改造,使该港的处理能力达到每年装运一亿吨的水平;与此同时,中国和印度等国为了既满足电力需求又保护环境,正积极进行核能发电。澳大利亚对中国的铀出口于2007年2月解禁,澳大利亚作为铀供应国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得到提高;这还不算澳大利亚的铁矿石、铝、钻石等矿物质产品,如今这些资源性产品已经成为中国主要的进口商品。2005年后,澳大利亚最大的进口来源国从美国变成了中国;而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也将超过日本成为它最大的出口对象。 得益于中国需求强劲增长的国家还有许多,其中不少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偏重于资源型的发展中国家。他们在与中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中,增加了收入,改善了国际收支状况,成为推动本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可以说,中国需求的强劲增长不仅助推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列车,也支撑了世界经济持续繁荣的车轮。正如我国经济界一位学者所言:中国需求不仅是对中国提出的挑战,也是对世界提出的挑战。中国需求带给世界经济的机遇大于挑战,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远远大于对能源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