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记者在辽河中上游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赤峰市采访发现,两地在工农业生产中存在着严重的高浪费、高透支、高超采问题,用水“三高”将辽河拦腰截断,导致中游河段断流20年之久。治理辽河生态,“三高”问题亟待解决。
面对当前辽河中上游断流、流域水生态危机之患,两市向污水“要水”,向天上“要水”,通过污水再生转化,实施水土保持“海绵体”建设,增强辽河中上游特别是主要河流区域水资源涵养能力。
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80%以上 玉米成“罪魁祸首”
通辽市、赤峰市是我国粮食主产区,每年粮食产量突破100亿斤,内蒙古每年一半以上的粮食都来自这两个市。然而,记者调研发现,在这“耀眼”的产量数字背后却是农业消耗大量水资源,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80%以上。
赵乃育 绘 |
通辽市农牧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卢景会介绍,通辽市耕地面积为2082万亩,其中玉米的种植面积是1460.39万亩,年用水量19亿立方米。而在三年前,全市玉米种植面积达1500万亩,用水量21亿立方米。
赤峰市也以高耗水作物玉米种植为主。记者从赤峰市水利局了解到,全市灌溉玉米种植面积为428万亩,每年用水量高达7.1亿立方米。
秋收季节,连片的玉米田成了通辽市、赤峰市的独特风景,一株株玉米伫立在农田里,如同一个个农田的“守护者”。今年夏季,由于天气干旱,无有效降雨,为了保收成,当地农民只能依靠机电井抽地下水对玉米地进行浇灌。
杜永立是通辽市科尔沁区木里图镇公司村种植大户,今年他流转了其他农户110亩地种了玉米。杜永立告诉记者,今年是他第一次大面积流转土地种玉米,为了能有好的收成,今年给地里浇了6次水,浇一亩地需要80立方米水,110亩玉米地使用了52800立方米水。
杜永立说:“一亩玉米地产量1700斤,目前玉米价格为0.65元,每亩地的生产成本是460元,今年开春,我以每亩400元流转了80亩地,以每亩200元流转了30亩地,除去所有成本今年大概能挣3万元。”
赤峰市翁牛特旗乌敦套海镇农民包双喜今年种了20亩玉米地,他说,浇一次地每亩玉米需要100立方米水,一般情况下,玉米整个生长期需要浇5次水,一年一亩地玉米要用500立方米水,如果天气干旱还要多浇一次水。他同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地平均产1500斤玉米,目前1斤玉米市场价格为0.64元,一亩玉米收入为975元,而种一亩玉米成本平均470元。
赤峰市农牧业局土肥站副站长王晓峰介绍,测算下来,一株玉米一昼夜用1.5公斤至3.5公斤水,生产1000颗粒玉米需要耗水接近1吨,每亩玉米年耗水量平均为500立方米。生产1公斤玉米需要1立方米水,1立方米水的产值是1.5元到1.6元。
水稻透支水资源 水田陆续改旱田
通辽市大林镇鲜光村是一个以水稻种植为主的乡村,由于该地区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这里种植的“鲜光大米”在当地颇有名气,价格也比普通的大米贵一倍。
今年,由于降雨量较多,再加上水稻生长过程中农民几乎每天浇一次水,鲜光村的水稻产量增多,农民收入也得到提高。鲜光村村主任金辉忠介绍,全村有2336亩耕地,其中水稻有1800亩,全村今年依靠水稻收入是300万元。过去村里种水稻是靠附近水库灌溉,近10年水库干枯就用地下水灌溉了,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灌溉水井越打越深。
卢景会介绍,同玉米相比,水稻属于高水高效农作物,一个生育期平均每亩需灌溉水量600立方米左右。目前,全市水稻种植面积达30万亩,年用水量2.58亿立方米。然而,随着近年来河水断流、水库干枯,全市绝大多数水稻已无河水灌溉,而是用地下水灌溉,加剧了地下水位下沉,导致地下水透支。
赤峰市敖汉旗四道湾子镇下营子村地处辽河上游老哈河岸边,过去由于水资源充沛,农民家家户户种水稻,曾是赤峰市水稻的主要种植地区。然而,近年来,由于老哈河断流,这里的农民只能将稻田改为旱田,由种水稻改成种玉米,可水还是不够用,只好打井保生产,昔日的河水灌溉变成了井水浇地,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65岁的刘凤奎家有22亩地,今年种了3亩水稻,其余地都种了玉米。他说:“过去水充足,20多亩地都种水稻,一到秋天,稻谷飘香。可这几年,河断了,水没了,每年都改三四亩水田为旱田,现在就剩3亩稻田了。明年打算全部改成旱田。”
下营子村支书赵金山介绍,全村有1.8万亩耕地,目前只剩下3000亩水田。近几年,由于干旱,水稻生长期每天要浇一次水,都是打井抽地下水浇地。王晓峰说,上世纪90年代赤峰市水稻种植面积一度达到50万亩,可现在只有10万亩左右,基本上靠井灌。
耗水工业超采水资源 部分地区形成地下水沉降区
通辽市与赤峰市除了农业用水大量超采地下水外,部分工业企业也超负荷采用地下水,造成地下水大量消耗,并在局部区域形成地下水沉降区。
上世纪90年代建设的通辽市发电厂是当地用水大户。记者在发电厂采访看到,4台20万千瓦电机的水冷机不分昼夜地工作,2座凉水塔不间断地冒着蒸汽,“嗡嗡”地发电声此起彼伏,电厂内一片繁忙景象。
记者了解到,该电厂1985年8月15日正式投产使用,电厂发的电主要供应给辽宁省和华北地区,去年电厂实现盈利73.1亿元,创投产发电以来第二高。
通辽市发电厂生产技术部节能专工王永旭介绍,发电厂刚投产时,年平均用水量是2000万立方米,近年来通过技术改进和中水利用,平均每年用水量为800多万立方米。发电量越大用水量也越大,水主要来源于地下水。
通辽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梅花味精厂)在生产过程中也使用大量的地下水。该公司总经理助理阮玉涛介绍,现在厂里有12眼井,平均每年用水量为700万立方米。对于该公司这一说法,当地农民王景江并不买账,他说,味精厂有暗井外人看不到。自从味精厂建成后,这一带地下水位严重下降,过去打井14米左右就能出水,现在打到30米也不见水。
该公司带来的空气、水污染问题也被当地农民群众诟病已久。西花灯村农民张雅琴告诉记者:“我们这里距离味精厂仅有4公里,每天粮食发酵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小孩都不能在室外玩耍,喝水必须用净化器,否则水里有黑东西。”
在赤峰市元宝山区,由于多年干旱和地下水超采,形成了元宝山区小型孔隙浅层地下水超采区。其中,元宝山露天煤矿疏干排水就是“元凶”之一。煤矿总工程师王勇介绍,从1990年到2011年为止,元宝山露天煤矿疏干排水量平均每年为1.4亿立方米,而自2012年以后,由于河流断流,地下水位下降等原因,疏干区疏干排水量也大幅减少,疏干排水降至每年7400万立方米。
赤峰市敖汉旗四道湾子镇是旗政府所在地新惠镇的水源地,2011年该镇引进的河北石家庄博大氧化锌有限公司,不但是当地用水大户(每天生产用水150吨),还是被当地群众举报的污染企业。
挖掘节水潜力 创造“第二水源”
通辽市、赤峰市的农业和水利专家认为,发展农业要量水而行,应尽快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调减高耗水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把有限的水资源更多地用于生态修复。
记者了解到,为了挖掘节水潜力,通辽市从2015年起推广实施浅埋滴灌节水技术,缩减农业用水。计划用三年时间,推广实施浅埋滴灌节水1000万亩,届时,可实现年节水10亿立方米。
今年5月,通辽市科左中旗敖包苏木达根艾勒嘎查农民吴金柱在自家的45亩玉米地上使用了浅埋滴灌节水技术,代替了昔日的大水漫灌。他说:“大水漫灌时一亩地最少也要用500立方米水,用上浅埋滴灌节水设施后,最多一亩地用水200立方米,玉米产量也上来了,一亩地产1600斤玉米。目前,全嘎查9500亩地都用上了浅埋滴灌节水设施。”
赤峰市也把节水的重点放在农业灌溉和种植结构调整上。王晓峰介绍,2017年赤峰市压缩玉米种植面积80万亩,今年计划压缩100万亩。通过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将提高到0.55以上,年节水1.8亿立方米。
此外,赤峰市还出台了《赤峰市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管理制度,计划到2020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21.64亿立方米,实现地下水超采区采补平衡。通辽市计划到2030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30亿立方米,实现地下水超采区采补平衡。
为进一步挖掘节水潜力,两市还向污水“要水”、向天上“要水”,通过污水再生转化,建设水土保持“海绵体”,实施“人工造水”,提高天上水涵养能力。
“在上游无来水,自产水能力差的情况下,污水成了‘第二水源’。”通辽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张玉清对记者说,提高污水回用率,对高耗水企业进行生产水源置换,是通辽市开展的另一项节水工程。
目前,通辽市主城区每天产生11万吨污水,今年计划将污水转换中水能力提高到90%以上,每日生产中水10万吨左右。到2020年,通辽市污水转换中水能力将达到9000万吨,每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超过9000万立方米,减少污水排放量超过9000万立方米。
通辽市委书记李杰翔说:“到那时候,全市中水生产可部分满足工业企业用水需求。同时还可以向园林绿化、河道景观提供用水,替代目前从乌力吉木仁河调取的景观用水。”
赤峰市同样在提高污水再生转化能力和再生水利用能力。记者从赤峰市住房和城市建设委员会了解到,目前,赤峰市中心城区设计日处理污水28.5万吨,中心城区设计日生产再生水15万吨。到2020年,赤峰市全市污水转换中水能力将达到45万吨/日,每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超过15000万立方米,减少污水排放量超过15000万立方米。
除向污水“要水”外,两市还向天上“要水”,通过实施水土保持“海绵体”建设,增强辽河中上游特别是主要河流区域水资源涵养能力。
记者在通辽市、赤峰市采访发现,目前,杨树是两市当家树种,不管是荒山,还是农田林网,清一色栽的是“杨家将”。这对于降水量低于400毫米的两个市来说,不仅没起到蓄住天上水的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水资源。据通辽市林业局副局长包国君介绍,全市现存杨树面积1000万亩,是仅次于玉米种植面积的人工植物。
如今,两个市已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他们新造林中减少了阔叶树种的种植面积,增加了水资源涵养能力强的灌草种植面积。通辽市计划到2020年,新建设涵养水源林5万亩,林业生态治理和保护1000万亩,新造林提质改造300万亩,湿地保护342万亩。到2020年,赤峰市要在辽河上游老哈河流域完成林业生态治理和保护807.86万亩,新造林提质改造50万亩,湿地保护18.42万亩。(记者 丁铭 哈丽娜 内蒙古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