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观察文字稿-动车有速 生命无价
2011-07-26   作者:  来源:央视网
 

    解说:38名乘客遇难,100多人受伤,甬温线铁路特别重大事故,行进中的动车为什么突然停车?后方车辆为什么没能及时发现?动车事故带来怎样的安全警示?《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史小诺):各位好!这里是正在播出的《今日观察》。今天我们继续关注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事故发生已经两天的时间了,38名遇难乘客的身份还没有确认,100多名受伤的乘客还在医院接受救助,动车追尾事故发生的原因还在等待调查的最终的结果。围绕这起事故,公众还有很多的疑问需要得到解答。昨天晚上,铁道部在温州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回应。我们先来一起了解一下。

    解说:昨晚10点43分,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新闻发布会在温州举行。

    王勇平(铁道部新闻发言人):在此,铁路方面对事故遇难者表示沉痛的哀悼。对受伤人员和伤亡人员家属表示深切的慰问,对广大旅客表示深深地歉意!

    解说:救援过程中,事故动车的车头被就地掩埋,其中原因引发一些猜测,对此,王勇平否认了掩埋是为推卸责任的说法。

    王勇平:这样一个举世都知道的事故,难道能够掩埋得了吗?他告诉我,“不是在掩埋,事实上这个事故是无法掩埋的。”我们已经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传递这方面的事情(信息),但是掩埋,他们后来做这样的解释,“因为当时在现场抢险的情况,环境非常复杂,下面是一个泥潭,施展开来很不方便,所以他把车头埋在下面,盖上土,主要是便于抢险。”目前他的解释理由是这样,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

    解说:目前,事故列车上的行车记录器,相当于飞机上的黑匣子,已经找到,正在分析调查,一旦事故查明立即向社会公布。23号晚上8点左右,从杭州开往福州南的D3115动车在温州双带村一处列车高架桥附近停车,列车员称因为雷击临时停车,20点38分一列从北京南站开往福州的D301次列车快速接近高架桥,与前面的D3115追尾,D301的前四节车厢脱轨,第一、第二节车厢从高架上坠落后叠在一起,第四节车厢直直插在地上,车厢从高架桥上掉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事故发生以后相关部门火速赶赴现场组织救援。

    浙江省卫生厅组织了由四家医院组成的四支医疗队赶往事故现场,开展医疗救援,温州市各大医院启动了应急预案,医院全力以赴救治伤员,许多素不相识的人们也纷纷伸出援手献爱心,前往温州中心血站献血的市民源源不断。

    李先生:我过来的时候还只有一排人,体检的时候回头一看全部都是黑压压的一片人了。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能帮得到的就尽量去帮。

    解说:这位方女士是事故列车上的乘客,脱离危险以后她顾不得身上的擦伤和另外两名乘客直接赶到血站。

    方女士:我们能坐在这里已经很庆幸,如果有机会能帮助一下,还有生还机会的一些人的话,大家一起帮帮忙。

    解说:24号下午5点20分左右,事故现场发现一名幸存的小女孩,通过救治今天凌晨手术顺利结束,小女孩已转入儿童重症监护室。

    事故路段经过一天的紧急抢修已清理干净,甬温线已恢复动车开行条件。

    新华社记者从上海铁路局杭州站获悉,铁路杭州站25号的动车开行,目前已基本恢复正常。

    主持人:我们看到在事故发生20多个小时之后铁道部举行了这样一个新闻发布会,那么铁道部的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在现场是解答了各种各样的疑问,也是代表铁道部进行了道歉。但是他在解释为什么会在事故现场要赶紧这个掩埋车头的原因时说,“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相信的”,为什么会担心大家信不信?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担心呢?

    张鸿(财经频道评论员):因为之所以要开这样的一个新闻发布会,你刚才也说了其实是回应一些这个疑问。

    主持人:对。

    张鸿:就是为了把这个问号变成句号,但是我们看了一下整个的这个新闻发布会很多问号不仅没有变成一个句号,甚至会又产生了一些新的……

    马光远(财经频道评论员):更多的问号。

    张鸿:对,比如说最简单的,人数到底是多少?

    主持人:现在是38人。

    张鸿:你告诉我是35人,现在是38人。

    主持人:对。

    张鸿:那人名呢?名单为什么不公布?铁道部的回应是在把工作都做到到位的情况下我们会公布死者的名单。但是我个人认为……

    主持人:可以在进行当中……

    张鸿:在这种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你就应该把所有的这个遇难者、失踪者、幸存者的名单你应该迅速地公布出来,这本身就是工作做到位,你还有什么工作做到位的情况下才公布名单呢?还有什么需要做的?

    马光远:对。

    张鸿:就是现在你看亲人找自己的家属通过什么?通过网络转发。

    马光远:转发,通过微博。

    张鸿:说我的孩子或者我的父母乘坐某一个车现在找不着了,希望大家转发一下,然后我们转发了以后发现可能已经遇难了或者还幸存着。所以如果我们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以这些乘客为本的角度,他的亲属为本的这个角度的话,那就应该第一时间把所有的名单全都公布出来。

    马光远:除了名单以外就是你刚才提的问题,包括这个为什么要把车头埋掉?

    张鸿:对呀。

    马光远:我们可能不了解技术层面的很多问题。

    主持人:对。

    张鸿:对。

    马光远:但是我们认为可能在事故原因查清以前不排除我们的列车本身它是有问题的。

    张鸿:对。

    马光远:这个车头,这个车头本身……

    主持人:黑匣子应该也是一个在车头的部分。

    马光远:应该说它是一个要调查原因的一个主要证据。

    主持人:对。

    马光远:而且我们的相关法规也明确规定,在重大事故发生以后,在原因查明以前,这个现场是要严格进行保护的。

    张鸿:对。

    马光远:对吧,你如果说现在我们看到说这个发言人在讲,他说为了便于处理事故,把这个车头埋掉。

    张鸿:方便抢险。

    马光远:但是我们想如果尽可能地,如果能够说把所有的与列车有关的东西保留下来以后,可能更有助于大家去解除很多疑问。

    张鸿:对。

    马光远:那再比如说我们看到的视频上对列车进行处理的时候,我很自然地产生一个疑问,里边究竟还有没有人?而这是我首先想到的一个。第二点,那些乘客的不管他是死者还是伤者,他们的行李怎么办?这也是我想到的,当然我们有关方解释的时候说“已经没有生命特征”,但是我们知道对动车体进行拆解的时候,又发现了一个女孩,所以我觉得就是说,我们无论对事故本身的处理,还是说回答公众的疑问,我觉得如果从常识,从一个就刚才张鸿讲以人为本,就是说站在一个伤者或者逝者的家属的角度去解决这些问题的话,那么事实上我们有很多的问号。

    张鸿:对。

    马光远:根本不是问题。

    张鸿:对。

    马光远:有很多的问号不应该一而再再而三地产生,所以你包括这个事出了以后,我们看到第一个是党中央当然是非常重视,第一时间副总理张德江就表示“一定要把原因查清楚,向公众做一个交代”,我觉得这种表态是非常好的。但是紧接着我们看到把上海铁路局的有关领导人撤职以后,就地免职以后,紧接着任命了一个,那么大家通过对他的背景的调查以后发现,那么刚任命的局长当年在2008年4?28胶济铁路重大事故的时候。

    张鸿:对。

    马光远:他当的是调度长,那么这么一个人来了以后,能不能确保我们以后的安全?

    张鸿:铁道部的所谓很多回应,它都有深层的理由。

    主持人:对。

    张鸿:但这些理由还应该更详细一些,比如说你这个车头埋了,可能确实是下面有个泥潭你要拿它垫。

    主持人:对。

    张鸿:但是理论上讲我们觉得好像……

    马光远:没有必要。

    张鸿:不应该拿它来垫。

    马光远:对。

    张鸿:你拿什么,你那么多车在那,老吊车什么,你挖点什么不能垫?你说你已经救援结束了,然后你说这个救援结束以后,你在拆车的时候突然有一个2岁多的女孩,谈到这个女孩确实我们很伤感,今天我们都转发了那个微博。她的父亲第一次带这个2岁多的孩子去坐动车,然后还发了一个微博,说让她带去杭州去,结果现在已经证实她的父母都已经死了,都遇难了,然后她活了下来,但是完全是靠生命的奇迹,这是铁道部解释说,那是生命的奇迹。那我不太懂啊,就是我们地震已经给我们一个常识说72小时黄金救援期,对吧。

    主持人:对。

    张鸿:到现在还没到72小时,里面到底有没有生命体征?

    马光远:我觉得不着急,不着急去处理一个车体。

    张鸿:为什么她完全靠自己的生命的奇迹来存活,那在这种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给这个奇迹更多的助力?

    主持人:对,给她多一些时间和空间。

    张鸿:对,助力,给她空间,而不是我们本身也成了一种阻碍。

    主持人:对。

    张鸿:所以这个确实是我们就,还是刚才那句话,我们是不是以打通这条线继续马上开通为原则,还是以所有的生命为原则。

    马光远:为第一原则。

    主持人:我不是那么的要求它的速度了。

    张鸿:对,就是人放在什么位置。

    主持人:我们非常想了解伤亡乘客的具体的名单,也需要了解整个事故现场的一些处理的具体的问题?我们还非常想了解这次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事故?两列动车怎么会发生追尾?那么接下来我们听一下专家的分析。

    孙章(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教授):我们供网系统是具有防雷系统设计的,如果说这个雷是强雷,那么也有可能击穿、短路,当然事故(原因)还没有公布,如果是击穿了供网系统,那么它就会失去动力。这个供网系统是相对脆弱的,没有备份的,不像供电系统是并联的,这个供区失效以后临近的供区马上能够自动地补上,现在这里面就是看雷击在什么部位,还要看这个是不是里面有人为的失误在里面。因为一个大的事故一系列的偶然因素串联在一起,全部打开了,事故链全部连起来才会酿成一个重大的事故。所以这里面也不排除有责任的事故。

    主持人:从刚才专家的介绍当中,我们了解到动车其实是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

    张鸿:对。

    主持人:和技术保障的,这个安全保障也是在技术含量里面。

    张鸿:对。

    主持人: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一种就是不可避免的,或者是说突然的这样的一种事故,两位评论员认为是怎么样的原因造成的?

    张鸿:在谈技术的时候肯定我是外行,但是呢,对它的安全性的信任来自于很多时候,一些内行的专家包括铁道部。

    主持人:对。

    马光远:对,一再解释。

    张鸿:一再宣称,而且都是用特别通俗的语言告诉,比如说在前阶段京沪出现也是雷击,京沪高铁,然后那个车停掉了,铁道部的解释是,这叫故障导致安全,所以你不用紧张,就是这个故障啊。

    主持人:是因为雷击造成的。

    张鸿:雷击停了以后反而安全了。

    马光远:对,恰好证明我们的高铁是安全的。

    张鸿:对,技术先进,所以它安全了,我就懂了,你看雷击一下,它停下了,对吧。但是我不懂的是,它停下了,别的不知道吗?因为在有几个这个高铁啊,包括这个动车组开通的时候我都去了现场做了采访,很多专家跟我说,说你看我们这个系统啊,是特别敏感的,只要你一抽烟,一有烟在这,这车马上就停。

    主持人:对,对,我们新闻里面也报道过,对。

    张鸿:好了,不能抽烟。那现在雷击,雷一击它就停了?全世界只有中国有这么大的雷吗?那应该是全天候可以运行的吧。

    马光远:对,对。

    张鸿:对不对。

    马光远:也就是说出现这样的天气以后,我想我跟张鸿一样,我们都从常识上去理解,就是说动车它不可避免地要在雷雨天气要进行运行。

    张鸿:对呀。

    主持人:对。

    马光远:那么如果说每碰到一个雷就出现这么重大事故的话。

    张鸿:而且不止一次了。

    马光远:我倒觉得我从常识去讲的话我们可以不要高铁。这是我一个,因为生命的代价太大了。

    主持人:安全概念。

    张鸿:那我们干脆像有雷电什么黄色警报一样,告诉大家,我们的高铁……

    马光远:要停。

    张鸿:二级风以上,或者三级风以上。

    主持人:经受不了雷电。

    张鸿:有雷电期间大家就不要坐了。还有一个也是一个很通俗的讲法,就叫自闭闭塞系统,什么ATP啊,什么CTCS啊这些系统,宣传得很好,说你即使后边这个车想撞上前面那个车……

    马光远:都不可能。

    张鸿:不可能,因为就你这司机想撞上它都不可能,因为我们有自动的这个系统一下就能让它停,但是现在我们看到这个失灵了。

    马光远:我们大家对高铁的期待是非常高的。

    主持人:对。

    马光远:技术最高,安全性最高,所以我们说今天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疑问,今天为什么我们对,说你的这个系统为什么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前面雷击,后面没有雷击?所以到技术层面以后,前面我们讲救援,到技术层面以后,我们仍然有很多的问号,但是到今天为止,即使黑匣子找到了,整个事故原因正在进行分析,我们也没有得到一个比如说像以前我们介绍安全程度的时候,得到的一样的让大家一下子很通俗的……

    张鸿:对。

    马光远:能够理解的一个原因。

    主持人:我们看到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我们国家的列车的速度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同时我们看到高铁它所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里程也更加地长,但是我们看到在速度提高的同时,我们更需要的是安全的保障。稍候回来和两位评论员继续讨论。

    解说:列车速度一次次提升,铁路里程一天天增加,安全能否同样获得更多的保障?《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欢迎继续收看《今日观察》。作为一种新的铁路技术世界各国在发展自己的高速列车的同时,对安全的问题也是给予了广泛的关注,接下来通过一个片子来进行梳理。

    解说:高速铁路给大家出行带来了便利,但是运行中引发的一些安全事故让人们记忆犹新。

    今年7月15号,从首尔出发的“山川号”高速列车因尾部冒起浓烟,在出发仅2个小时后就被迫紧急停靠在密阳车站,当时列车1、2号车厢之间的配电盘冒出浓烟,烟雾迅速蔓延到8节车厢中的6节,车内180名乘客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中根本找不到列车组人员,只能捂住口鼻来躲避烟雾。随后在乘客们的抗议下,列车才紧急停靠。从去年3月至今,韩国“山川号”高速列车已发生了40多起事故,其中,包括隧道内脱轨等较为严重的安全性事故,而仅信号装置就发生了至少7次事故。

    在德国,1998年6月3号5点45分,德国高铁ICE884从慕尼黑车站出发驶向汉堡,通常5小时45分左右经过7站就可完成全程850公里,运行7年来事故发生率为0,但行驶了5个多小时后这辆有着12节车厢,承载着400多名乘客的安全高速客车像往常一样行驶到埃舍德的一座路桥时,却以200公里每秒的速度冲出轨道之外,410米长的车身全部出轨撞上路桥。10点59分,“咣”一声巨响刺破天空,300吨重的双线路桥完全坍塌,而高铁第一节车厢飞向空中又重重衰落在地上,而其他车厢则在重压之下扭成一团,一片死寂。短短1分多钟,101人死亡,88人受伤,酿成德国历史上乃至高速铁路历史上伤亡人数最多的铁路事故。

    专家们调查发现,这趟高铁使用的064型双层车轮的金属车轮因相互间的挤压和自动伸缩产生疲劳,导致逐步老化直至最终爆裂,引发连锁反应。事发3天后,所有此型号货车停驶进行全面检测。德国铁路现除了064型双层车轮换成了单层车轮,重新运行后最高时速由280公里降至160公里。

    媒体评论,速度是人们喜欢高铁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也是导致诸多问题发生的重要原因,在时速300公里左右的铁轨上,一切小问题都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而由于速度太快,人们自救的可能性又变得太小。

    主持人:在看完刚才这条片子之后我有一个细节我注意到,在德国高铁重新运行之后他们把以前的时速从280公里降到了160公里。

    马光远:对。

    主持人:其实我们需要的当然不仅仅是速度和技术,我们更需要的是安全。

    张鸿:其实在之前铁道部也有这样的说法,就是在安全问题上宁可敏感一些也绝不冒险。

    主持人:对。

    张鸿:但是这种话总是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可能没有那么容易。包括你刚才提到的片子里说德国,他出了事以后他不光是降速,他相关的这个车型全都停掉了,然后做一个彻底的一个测查。日本也是,日本他们的新干线从200公里时速到300公里,据说是花了3年时间,3年时间,而且它最初的时候,1964年,第一刚开始运营的时候是用一年的时间来空驶,就是无人,无人空驶。

    主持人:其实是做一个试验。

    张鸿:对,对,但是我们在京沪高铁开通以后,出了几次事以后,铁道部说“我们现在处于磨合期,两三个月以后磨合期就好了,就结束了,就安全了。”问题是你怎么能带着人去磨合呢?你就不能慢一点吗?所以要让自己慢下来首先我觉得是要保持一个非常谦卑的一个心里,这些挑战我们是不是足以应付?我们是不是真的拍着胸脯说“我们有信心”。还有刚才马光远提到的说,如果我们真的以人为本的话,把人的生命放到第一位的话,现在就不应该把人……不着急,你着急清理它干什么,对吧,还有那些行李,很多人可能觉得现在还顾得了行李,但是如果你真的把一个个的生命放在第一位的时候,一个个这些死亡者家属放在第一位时候,那你就应该把他所有的东西保存好,等他的家属来到现场来认领,只有我们把这个人放在第一位,我们才不会说什么这起事故性质十分严重,在国内和国际造成严重负面的影响,使铁路工作陷入了被动,这些都不重要。

    马光远:我想被动的不是铁路。

    张鸿:重要的是几十个生命的消失,那么多家庭的幸福的破灭。

    马光远:所以我觉得刚才张鸿用了一个话叫“谦卑的心态”。

    张鸿:对。

    马光远:我觉得这个如果说有谦卑的话,就有对生命的一个尊重。

    张鸿:对。

    马光远:所以最近一段时间,当高铁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一些小的事故以后,我们就非常担心你真的有没有查清原因?查清原因的速度也可以慢下来。

    张鸿:对。

    马光远:我觉得这个不要紧,这个慢不仅仅指的速度,而且指的是我们一旦出了事故以后,我们一定要把每一个细节,把每一个原因都查清楚,而且把我们查到的一些故障,一些技术层面的缺陷也好,还是人为的疏忽也好,能够消灭于无形,我想这也是对生命的一个尊重,如果说没有这种尊重的话,我想高铁到今天我们来打这么多的问号的时候,可能这些问号就没有价值和意义,所以到昨天我看到说,6点要通车的时候,我的本能的反应我觉得……

    主持人:排斥啊。

    马光远:是不是也快了点。

    主持人:在我们一味地追求速度和快的同时,我们有时候也应该让自己慢下来,让快和慢的节奏更加的和谐。稍事休息,马上回来我们继续和大家一起进行探讨。

    主持人:欢迎回到我们的节目,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网友对于这起事故会有怎样的评论。

    第一位朋友说“从前几天的三座大桥的垮塌,再到现在的动车追尾,都是直逼老百姓性命安危的大事。我们应该停下来反思的不止是‘高铁’,而是整个社会的公共安全保障系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完善公共安全系统才是现在最重要的命题。”

    在这样的一场事故当中我们看到列车上的乘客们互相救助,我们看到周边的居民自发地去赶往现场,我们看到现场的救援人员不分昼夜的抢险救人,我们也看到温州当地的市民热心地献血。让我们记住这些不知道姓名的人们,让我们去记住这些普通平凡的面孔,让我们为事故当中遇难和受伤的同胞祈祷祝福,让我们共同的期望这样惨痛的场面不要再次地上演。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今日观察文字稿-虚拟世界呼唤真实诚信 2011-07-25
· 今日观察文字稿-诚信是金 “短命桥”短在诚信 2011-07-25
· 今日观察文字稿-诚信是金 环境治理从"信"开始 2011-07-25
· 今日观察文字稿-诚信是金 生命无价无信不立 2011-07-12
· 今日观察文字稿-聚焦钱流 谁制造了高利贷? 2011-07-07
 
频道精选:
·[财智]中国概念股造假危机不断 在美遇寒流·[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观点擂台:奢侈品,降税的纠结·[思想]破解"两难"选择成为宏观政策着眼点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