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观察文字稿-温州新观察(一):十字路口的温州模式
2011-01-07   作者:  来源:央视网
 

  解说:温州制造转型遭遇困局,记者实地调查,温州中小企业升级难,制造业之都,如何实现“华丽转身”?《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陈伟鸿):这里是正在播出的《今日观察》,欢迎各位的收看。说起温州,你会想到什么呢?服装、皮鞋、眼镜、打火机,还是炒房团、地下钱庄?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温州素有“制造业之都”的美称,温州模式堪称是中国制造的一个标准样本。但是呢,近年来由于人民币升值,外贸出口受限,加上工资和原材料的上涨,通胀压力和产业转型短期难以实现等等因素,温州制造业正在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当中。两难之下,众多的温州制造企业将何去何从?缺少高端制造和新兴战略产业的温州未来又将如何发展?今天我们就来关注困局当中的温州。
    今天我们现场的两位评论员是向松祚和刘戈。电视机前的各位您也可以通过以下的几种方式参与到我们现场的讨论。
    首先我们就来看一看温州制造型企业的一些遭遇。
    解说:对从事制造业的14万家温州中小企业来说,这个冬天感觉有点冷。
    吴志可(浙江印心鸟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我们这里原来是有14条线的,现在已经停了4条线,去年这里我们也是正常生产的,现在我们4条线的话,大概缺口员工的话,大概要在五六百人。
    记者:我看现在这成了仓库了?
    吴志可:没办法,没有人嘛。
    解说:企业负责人介绍,今年车间一线普通工人的工资由1200元涨到了1500到1800元,但还是招不到足够的工人。再加上原材料上涨20%左右,利润变薄,即便市场有需求也无法大量生产,以前鞋业利润在8%左右,2010年可能连2%到3%都达不到,缺工,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涨,是目前温州多家企业面临的问题,而对出口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和不时遭遇的国外贸易磨擦,让他们的日子更不好过。
    李建江(浙江特灵轻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我们今年的利润可以说几乎剩下没有,我们现在还之所以能够继续接单,我们就保持我们这个管理团队,我们的广大员工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就业。
    解说:说起打火机,它是温州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2001年还获得了“中国金属外壳打火机生产基地”的称号,但10年后,如今温州打火机企业数量大幅缩减,行业平均利润率只有3%到5%。
    黄发静(温州市打火机行业协会会长):我们的行业从金融危机之前500多家,现在剩下的不到80家。用一句实事求是的话说,我们也是在增长。
    解说:金属外壳打火机的主要原料是铜和锌合金,近一两年铜的价格涨了2到3倍,锌的价格上涨了3到4倍,这两项就使生产打火机的成本增加了20%左右。面对成本上涨等多重压力,现在温州个别企业已开始收拢资金,放弃制造业,转投房地产、股市、基金等领域,而这也成为有媒体报道的温州产业“空心化”的一个依据。不过,无论是温州地方政府还是当地企业负责人,对此都不认可,认为这夸大了事实。
    温州市经贸委数据,2010年前三季度,温州市出口交货值530.08亿元,同比增长26.5%,制造业投资137.62亿元,同比增长37.04%。
    主持人:原来人们一提到温州啊,肯定你马上想到的是和服装啊,小商品啊,等等这些相关联的关健词,但现在人们再提到温州的时候,你可能会想到某某地方又出现了温州的炒房团,甚至可能他们还进入到农产品的一些炒作当中去,那我想问问两位评论员,在你们的观察当中,是不是现在的温州已经不再“制造”了?
    刘戈(财经频道评论员):我这回呢,为了这个选题我专门去了一趟温州,那么现在刚才我们小片里头采访到的现象是存在的,比如说打火机产业,就是这个黄发静这个打火机产业的这样一个行业协会的负责人,他自己也是经营打火机厂子的,他说的是实情,500家企业原来有,那么现在不到70、80家了,但是呢这个行业也有它的特殊性,特殊在什么地方?你比如说在欧洲,这个吸烟现在被限制的,这个抽烟变成了一个“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事情,所以这个打火机文化也在消亡。
    主持人:对。
    刘戈: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呢,在前几年的时候,这个产业已经悄悄地在向内部转移,比如在湖南邵阳、邵东,你去发现……
    主持人:有大量的生产线。
    刘戈:很多的大量打火机企业已经到那了。
    主持人:对。
    刘戈:所以针对这个行业来说,所谓的这种“空心化”的趋向是存在的,但是翻回来你再去看,就是那些倒闭的或者关门的工厂里面的工人,是不是回老家了,厂房是不是在闲置,然后原来办厂子这些企业的资金,是不是都被,比如说成为游资了,其实这个呢我去考察了一下,还不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主持人: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在一部分温州的制造型的企业当中啊,厂房还在,生产线还在,但是人可能已经走了,所以人们说是“空心化”。
    刘戈:人实际上到其他的企业去就业了,很多企业现在来说呢,还在有很大的用工缺口,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只能说某些行业的“空心化”,而不能说一个城市的“空心化”。
    主持人:那这个“空心化”的程度高吗?
    向松祚(财经频道评论员):我倒觉得用“空心化”来描述现在温州的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很准确。所谓“空心化”,其实它原则上是指两个概念,一个就说从一个国家来讲,比如说你的制造业“空心化”,比如说我们讲过去80年代,90年代大家都在谈日本。
    刘戈:日本,日本。
    向松祚:日本和美国当时出现制造业的“空心化”。
    刘戈:对,《日本广场协议》以后尤其。
    向松祚:这个“空心化”是不是有这个现实,是有,就是他的制造业他很多已经不生产了,你比如说美国的这些低端制造业,他全部转到发展中国家,转到亚洲,转到中国了,他自己没有了,没有后来确实这些以前从事制造业的工人他必须要失业。
    刘戈:对。
    向松祚:那这是非常痛苦的一个过程。
    刘戈:对,尤其是日本,就是在几年当中的话,好几百万个工作岗位就没有了。
    向松祚:就没有了。
    刘戈:对。
    向松祚:另外一个讲“空心化”,就是这企业,说我这个企业现在厂子,厂房还在这,但是我厂房已经现在荒废在这了,我没有人在这工作了,没有人在这生产了。
    主持人:对,机器也停了。
    刘戈:对。
    向松祚:机器也停了。我觉得温州现在不是一个“空心化”,而是什么呢,它处在一个转型的一个非常痛苦的一个镇痛里面。
    主持人:所以你觉得准确的描述是转型?
    向松祚:准确的描述是转型的镇痛。
    主持人:你提到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很多在困境当中的温州制造型的企业,他们也在思考的问题,难归难,但是路还是得往下走,所以有一些企业也开始不断地摸索,试着开始新的突破,我们来看一看。
    解说:温州有我国市场经济“发祥地”之称。
    “30万家中小企业、国内10%的服装、20%的鞋、8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是温州产的。”这是几年前温州一些行业协会,对外常说的数据,转型、转移,这可能是温州企业近来在尝试和拓展的关键词。做鞋做了30多年的诸建平,现在还是一家以生产发光二极管的新兴科技企业的负责人,靠着自己机械设计出身的专业背景,在2006年他创办了现在的企业。
    诸建平(浙江聚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这个转型呢,我们主要就是说我们考虑这个传统产业,是吧,目前碰到整个世界的这个形势,因素。
    解说:诸建平也没有放弃原来的鞋厂,2010年产值将达2亿元,在温州,一边是制造业,一边搞新产业开发的企业不在少数。以做鞋出名的奥康集团,2003年就在成都注册了生物制药公司,但企业也没有放弃主业,今年还新增了两条生产线,企业投入200万元进行研发,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周威(奥康集团新闻发言人):你只要从我们这个地上面走过,你的脚型数据就会在我们的电脑里面存下来,让越来越多的顾客,同时得到个性化的,量脚定做的产品。
    解说:转型不放主业,而说起产业转移,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就是企业迁移的过程。
    来自温州市经贸委的一份调研问卷报告表示,已在国内进行企业区位调整,实施产业转移的企业有201家,占被调查企业600家的33.5%。问卷调查还显示,企业部分迁移占到区域产业转移的94.5%,整体迁移的只有5.5%,整体迁移较明显的发生在鞋、革、灯具、塑编、钮扣、食品等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现在不仅是在国内,国外也是温州企业开拓的新天地。
    走出去天地广,近年来并购海外企业,境外资源开发,境外上市融资,创办境外工业园区等,温州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投资方式呈现更加多样化,温州企业新增境外机构47家,境外投资额突破1.45亿美元,同比增长96.3%。
    主持人:刚才我们看到这些企业,他们是主动的在寻找一些突破之路啊。刘戈你在温州看到现在的温州企业,他们大多数都在做一些什么,他们如何在走这条突破转型之路?
    刘戈:对,我跑了好几个企业,有的企业在转型,有的在转移,你比如说刚才我们在看到奥康,那么它现在引进了一套国外的设备,你在底下的毯子上走一下,把你脚的着力点都可以给你测算出来,然后呢,他打算下一步在各个城市里面,设置这样的一个定做,量足定做你的专有的鞋,那么这样的话他可以把它的附加值。
    主持人:对。
    刘戈:这是一种转型。
    主持人:因为它的科技含量就增加了。
    刘戈:提高一块,提高一块。还有一种呢,就是转移,那么我在当地我就碰到一位安徽宿州一位招商局的副局长,他在温州已经住了半年了。
    向松祚:打算把企业弄过去,是吧。
    刘戈:他已经在半年时间成功地把康奈,把百里,还有一家叫东艺,几家很有名的这样的一些制鞋企业,在他们那里开设了工厂,他不是搬走。
    主持人:我们来承接你的转移。
    刘戈:他现在正在做奥康的工作,准备要把奥康也弄过去,但是呢这些企业去了以后,只是在那建了新厂,老厂他们都还是存在的,都还是在经营着他原来的行业。
    向松祚:他想产业内移,移到中西部,相互成长。
    刘戈:对,这是一种转移,还有我看到的更有意思的一种转移,就是有的他干了一个完全跟以前不同的这样一个新的行业。
    主持人:新的行业。
    刘戈:但这个行业是怎么找的呢,其实可能有的是经过各种专家的这样一个讨论或者,有的我遇到一个例子,就是刚才我们小片里看到的这个叫做聚光科技,它为什么,原来它也是做鞋的,但是现在它做了LED,非常尖端的节能的光源,他为什么会做这个?是因为他儿子不喜欢制鞋业,不愿意接他的班。
    向松祚:就完全转行了。
    刘戈:对,那他只好说“儿子,你想干什么?”那么上大学学经济学的儿子,他在他同学里面他去寻找。
    主持人:寻找到了这个商机。
    刘戈:哦,他觉得LED光源,这个是未来一个新的发展方向,那么好说“儿子,那你来干这个,老爸给你投资,咱们一起来把这个新产业做好。”所以你看在温州,它有不同的方式,就是根据自己的状态,不断地去寻找自己的那样的一个突破点,尽管在这个过程当中的话,还是有很多镇痛。
    主持人:对,除了你列举的这些转型升级之路之外,我想问问这个松祚,对于温州的制造型企业而言,还有没有什么样的转型之路可以走?
    向松祚:就是我们今天来讲温州的转型的时候,我想有一句话,就是我们千万不要低估这个温州人的智慧,和他们的冒险和创新的能力,以前你像改革开放之前,谁也没有想到,温州会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的一个开拓者。
    主持人:对。
    向松祚:很多行业它里面都是,市场的最重要的一个主导地位都是他们。那么现在其实你看温州人,我跟你讲,他们其实有先见之明,很早以前,多年以前其实他们已经意识到他们这个制造业可能难以长久的维持下去,他们已经开始在做这个事,你比如说他们进军到矿业,我们知道什么温州的煤矿主,到山西去挖煤。
    刘戈:对,或者去迪拜去买楼。
    向松祚:什么温州炒房团,到北京、上海、深圳、广东,甚至远到迪拜,阿布达比去炒房子。
    主持人:对,商业嗅觉特别敏感。
    向松祚:然后呢最近一个最新的现象就说,他们开始涉足到这个最先进的这种金融融资的投资的方式,比如风险投资、私募基金,很多风险投资,所以我想它其实有很多转型的方式,一个是刚才刘戈讲的,就是我这个行业利润太低,或者没有钱做我不做了,我从做鞋我变成做LED,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我原来是搞制造业的,我现在不搞制造业了,我现在我去做投资者,所以他其实在探索多种方式。
    刘戈:我觉得在里面要注意一点,其实是存在两个温州的生意人的群体,一个是遍布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200多万温州人,他们在很多外地挣了钱,这个钱会流回到温州,另外是14万温州的中小企业,那么他们是温州的本土企业家。
    向松祚:就是赚了钱怎么办?
    刘戈:这两笔钱汇在一起,那么大家会觉得这样的一个资金太庞大了,它到处左冲右闯,但是这里面还是有很多本土的这样的一个企业家,那么他们的这个经营思路,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制造业,他们仍然在做的,只不过他们有一部分钱他们拿去投资或者进入到新的产业,而且我看了几家企业,基本上他们原来的那个企业,原来的那个老行业,还在踏踏实实在做着。
    向松祚:我讲到温州的转型之路,其实我作为一个研究经济的人,我有一个推测,我觉得未来温州还会在制造业方面会占据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这是由他们的这个文化,由他们的背景,和他们企业家的心态决定的,温州人不会完全转变成一种就纯粹我就是做风险投资,我就只做一个老板,不是,温州人一定还会在制造业里面,他占据很重要的一个份额。
    主持人:其实温州的民营企业一共有14万家,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来说,在今天这样的转型时刻,他们的升级之路到底该怎么走?也许此刻他们徘徊在十字路口上,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做法,可以让他们有一次突破呢?在稍候的节目当中继续我们的评论。
    解说:土地稀缺、资源匮乏,是什么在制约温州制造业转型?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温州模式如何度过转型危机?《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欢迎回到节目现场继续来收看今天的《今日观察》。温州的制造业在如今碰到的一些困难同样也是学者和媒体关注的焦点,我们来看看这方面的信息。
    解说:盘点温州产业结构调整,“危”与“机”,这是近日《温州日报》的报道。
    文章开门见山,2010年这一年来,温州进一步面临“用工荒”的严峻考验。当地职业介绍指导服务中心负责人说,从1993年到2009年,到中心求职登记的人数呈现先扬后抑的“倒V”型走势。其中,1993年到2001年逐年递增,一路攀升到2001年的最大值,51.45万人,此后则出现逐年递减趋势,降到2009年的18.24万人。
    解决“用工荒”从长远看,必须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新华网文章:温州经济是典型的区域型块状经济,相对集中,生产同类产品,但由于行业自律的薄弱,市场竞争手段偏重于价格竞争,不少中小企业靠模仿别人的产品来竞争,大量中小企业大都从家族作坊发展起来的,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企业的主要职务由家庭成员担任,经营决策权集中于企业主,由于家族企业的排异性,使得中小企业对外来人才天生产生排斥,现代企业最强调的创新很难实现。
    随着原材料价格上升,劳务成本提高,市场份额、土地等因素的多头挤压,利用空间越来越少。2008年金融海啸来袭时,有些人开始疑问,温州模式是不是走到了尽头?
    中国青年报文章,温州自身条件较差,偏僻、缺地、缺原材料,环境逼迫温州人“睁大眼睛”去寻找商机,努力工作赚钱,也正因为此,温州人总是能先发现商机,先找到解决方法。在产业的更新换代上,温州开始了摸索。
    经济学家厉以宁日前表示,民营企业一定要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没有理念的更新就很难有大发展,企业要重视现实利益,但未来收益更加重要。
    主持人:温州是一个土地资源并不充沛,而且呢,资源也比较匮乏的城市,在这样的一个地方,在今天很多的制造业都面临转型升级的时候,你们觉得对温州的企业来说,他们遇到的最大的挑战会是什么?
    向松祚:比如企业我们分析我们通常讲它的优势和劣势啊,把温州作为一个整体你看,我觉得它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就是温州人他有敢为天下先这个冒险精神。
    主持人:精神。
    向松祚:他们到欧洲去,他们语言都不通,他就可以到欧洲去。
    主持人:他可以把市场开拓得很好。
    向松祚:对,第二个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你看他的市场,他在很多国家都有他的分销店,它的市场网络已经是非常广泛,不用说中国了,全世界,是吧,我们遍地都能够看到温州商人。第二个,他现在有钱,他的资金,而且温州这个地下金融也非常发达,地下金融尽管有很多,我们可能有风险,有弊端,但是地下的金融对温州的经济发展实际上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他有这三方面的,就是有市场网络有了,资金有了,然后有他们这种冒险的精神。那么他的弱点在哪呢,弱点我相信很多温州的企业家看得很清楚,你看这么多年的发展,其实温州并没有一个世界级的大品牌,全国级的大品牌也不多,所以品牌的储备不够。第二个就是技术,就说你要产业转型,你没有技术怎么行,但是技术这一项也许可以克服,就说你想进入哪个行业,你不是有钱吗,你可以把国外的先进技术是不是能买回来。
    主持人:对。
    向松祚:第三个我觉得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就说你这个人才储备够不够,就说你产业转型靠以前的这个简单的生产加工线,这些打工仔,打工妹他们能不能实现你的技术转型。
    刘戈:对。
    向松祚:我觉得是一个大的问题。
    刘戈:我觉得呢在温州这个地方更多的是企业家的精神,就说他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企业家的创业的那样的一种精神,但是呢,我觉得就是在这里面他既体会……
    主持人:但仅仅凭这个精神,在他们二次创业,在转型的时候是不是就足以了?
    刘戈:对,它一方面是灵活,但是灵活里面又蕴含着浮躁,就是说我在温州看有一家企业,底下是4S店,二楼是服装生产企业,而且一个老板管着这两个,而且他自己不把这个当成一个问题,在温州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每一个企业他都做好几摊。
    主持人:跨行业。
    刘戈:但是,那么你就遇到的一个,你如果要是想做品牌,你真的想把自己的那个基础行业做成一个百年老店,它需要专注的,很多著名的品牌,家族企业,国际上的这些大牌,他是一个家族,一代一代的最后传承下来,非常专一的这样制造出来的,所以呢,温州的未来也有两个方向,一种就像香港这样,那么我开始靠制造业起家,然后我把它完全扔掉,我最后变成一个金融中心,另外一种选择,也可以像意大利这样的,那么以前我靠制造业,到现在我仍然有非常庞大的一个轻工业这样的一个制造体系在里面,但是非常高端,我可以挣高端的钱,挣品牌的钱。
    主持人:其实转型升级并不仅仅是现在温州的制造型企业他们的一己之力,政府也在想办法,而我们的所有的这些网民呢,其实也在给他们支招,现在我们来看看网上的这些观点。
    首先我们来看到叫“天蓝”的这位网友说“‘服装、眼镜、打火机’,什么时候提起温州能让我们想起‘汽车、飞机、高科技’,这才能证明是真正的转型,每一个危机的背后,其实都潜藏着‘时机’,希望聪明的温州人能抓住‘时机’,来一个真正的转型,也许这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
    “云落哭砂”,这是我们节目的一位老观众了,他说“温州曾经是中国制造业的摇篮,如今又担负着引领我国制造业向中国创造迈进的重任,产业转型求新求变,可以是在生产技术上,也可以是在管理和营销模式上,政府应该在资金以及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的环境上,给予足够的支持,相信企业转型的镇痛阻碍不了中国创造发展的历史进程。”
    好了,在一段广告之后,我们也来看一看特约评论员的观点。
    主持人:欢迎回到节目现场,马上来看一看特约评论员对于温州转型的一些观点。
    袁钢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该对温州这样的中小企业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对中小企业的税收应该进一步削减了,使中小企业能有更多的剩余资金,既分配给劳动者,又能够给自己的企业投资开发,能够有资金的支持。第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咱们国家的民间银行或者是中小银行发展得不够,中小企业没有一个适当的金融机构给予支持,所以国家要多发展,面对中小企业的中小银行,或者是民间的金融机构,来给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主持人:人们常常说啊,“温州制造”其实是“中国制造”的一个缩影,所以它的转型,往往也有着某些标本的意义。那么从这个角度而言,两位对于现在温州正在进行的转型和升级,会有什么样的期待和建议?
    刘戈:其实我们回想一下在三十年前,可能在温州很多人在开始做生意和做小工厂的时候,也有很多人说,温州你们应该种地,温州人应该,那么现在呢,温州现在面临着新的转型,所以引发了这样一个产业“空心说”这样的一个担忧,但是我觉得真的用不着担忧,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找出来一条真的,就是一个样板,也就是说中国传统的低端的制造业,如何向新的产业,向高端转移升级的这样的一条路,我觉得我们拭目以待,他们去进行这样的一种尝试。
    主持人:其实我们也对他们寄予厚望啊。
    刘戈:对。
    向松祚:有一点肯定,就是现在他的产业转型比他当年创业,我觉得这个难度可能还要大得多,而且就是说如果温州他那个产业转型能够成功的话,对中国其他地区的这个未来的发展,是一个具有标杆性的意义。就说你转型的路径你怎么才能够成功。
    刘戈:对。
    向松祚:因为现在我们实际上温州就代表着中国制造,一个典型代表,因为……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今日观察文字稿-冻雨不“冻人” 2011-01-05
· 今日观察文字稿-面粉增白剂或存?或废? 2010-12-31
· 今日观察文字稿-假食品的真问题 2010-12-30
· 今日观察文字稿-海南获批离境退税 2010-12-29
· 今日观察文字稿-解读中央“三农”新政 2010-12-24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易宪容:央行挥动稳健货币政策大棒·[思想]陈晓彬:“民企参军”将实现强军富民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