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拥堵难题还须标本兼治
2010-12-09   作者:孙韶华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近期,关于“限车令”的话题再次引发社会热议。有观点认为,应该从购车需求这个环节上就限制;也有观点认为,购车需求不能限制,而应该提高汽车使用成本,在使用环节上引导;还有观点认为应完全否定经济杠杆的作用,与其限制个人车主,不如政府多在公共交通、道路建设上下功夫。
  笔者认为,以购车需要配车位、车辆配额招标等方式对汽车拥有量进行直接控制的方法,在目前的中国并不适用。
  一方面,对购车需求进行直接限制,会在已购车和未购车的消费者之间形成巨大的社会不公平。虽然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中国家庭拥有汽车的数量飞速增长,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依然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目前还不具备购车能力,中国人均汽车拥有量仍十分低。
  另一方面,虽然国外治理交通拥堵的方案中,也不乏直接控制汽车拥有量的手段,比如在控制私人小汽车数量方面,新加坡就实施了汽车配额系统和进入限制区收费制度等措施。在新加坡,上路的汽车需要“上路证”,其数量由政府严格控制,确保每年新增汽车数量不超过3%。但是,新加坡之所以能够成功利用这些措施控制私人小汽车数量,其基础在于成熟的公共交通系统及合理有序的城市规划。目前,新加坡公共交通的使用约占所有城市交通方式的58%,而且新加坡公共汽车还拥有全天候专用道和优先交通信号。
  也就是说,限制汽车数量的一个必要基础是合理的城市整体规划及成熟的公共交通系统。
  笔者认为,破解堵车难题,政府部门发挥私家车在使用环节的引导作用是比限制购车更理性的决策。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城市在用车成本的阶梯化设置上严重滞后。例如,燃油税在成品油价格中所占比重偏低,多开车多缴税、少开车少缴税的思想没有深入人心。再有,中心城区停车费等经济杠杆的作用尚没有发挥出来。
  此外,国外治理交通拥堵的实践证明,从运输装备角度扩大交通服务能力是可行的方法,其中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包括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系统等。
  因此,解决交通拥堵难题,只靠汽车数量的管理和交通实时管理,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无济于事,只有采取治本与治标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模式才能有效缓解。在目前情况下,合理规划道路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梳理整合公交线路,挖掘道路潜力,加快公车改革步伐,适当限制汽车使用,规范交通行为等,显得尤为重要。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 拥堵费是权宜之计并非长久之策 2010-10-08
· 治理拥堵须充分发挥新城功能 2010-09-26
· 解决拥堵,要做到公众利益第一 2010-09-24
· 根治拥堵至少需过五道关 2010-09-23
· 立体快巴 交通拥堵救星? 2010-09-01
 
频道精选:
·[财智]天价奇石开价过亿元 谁是价格推手?·[财智]存款返现赤裸裸 银行揽存大战白热化
·[思想]郑风田:新圈地运动不宜轻易否定·[思想]房地产调控必须明确政策预期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