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照片 |
近期,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接连出现严重堵车现象。10月18日北京晚高峰全城拥堵路段再次破百,相比平时晚高峰,拥堵路段至少增加30%。在城市交通拥堵越发严重的同时,有关“限制私家车”的声音也愈来愈高。在第23届京津沪渝穗五城市规划工作交流会上,北京市规委副主任刘玉民表示,北京市规划、交通等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有关交通规划的一揽子计划“其中控制机动车数量方面肯定会有措施”。
这意味着,私家车的使用可能会受到限制。有业内人士表示,北京市官方多年来对私家车发展所主张的“不限制拥有,但引导合理使用”的主流表态,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如何治理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堵车现象,是“宏观调控”还是“限制用车”,综合专业人士意见,“宏观调控”是解决交通繁重压力的最有效途径。
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已迫在眉睫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我国汽车产销1308.27万辆和1313.84万辆,同比增长36.10%和35.97%。前9个月我国汽车产销接近去年全年水平,预计今年汽车销售将达到1700万辆,同比增长25%。今年上半年上海的汽车保有量越过了150万辆大关;9月,广州汽车保有量也超过150万辆,并且以每年近20万辆的水平快速增长;截至9月6日,北京机动车保有量突破450万大关,达450.3万辆。
从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到乘用车购置税减半政策、汽车下乡政策、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在这些政策的鼓励下,我国的汽车产业蓬勃发展,消费者购买热情也空前高涨。汽车产业经济飞速发展,但交通拥堵的“城市病”也随之凸显出来,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堵车现象日益严重,经常出现“寸步难行”的情形,二三线城市的汽车保有量数据持续走高,交通拥堵问题也日益严重。有人说,二三线城市“未旺先衰”,汽车市场还没发展起来就先堵上了,是在步北京等一线城市的后尘。
如何保持在汽车市场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同时解决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宏观调控”比“限制用车”更为重要
政府除了鼓励汽车经济发展以外,更要对其产生的拥堵问题进行宏观调控,出台切实有效的政策、政令、法规,发展公共交通,合理引导用车,特别是要大力提高“自行车+公共交通”方式的出行比例。
同时还要对道路进行科学的设计以及使用,更要加大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新线建设,扩大线网覆盖率,增加支线网密度,提高通达率;加快交通枢纽和公交场站建设,改善换乘环境,完善接驳换乘设施。
很多上海市民反映,上海世博会期间,交通较以前顺畅,这都得益于其交通服务信息系统,该系统的全方位、智能化交通引导服务能很好地解决交通拥堵情况。另外,优化交通行业发展结构,发展快速顺畅的公共交通,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利用行政、市场等手段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也有助于科学地解决交通拥堵。
如果采取“限制老百姓购买和使用汽车”的方法来治理交通拥堵,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是不科学的。因为“一刀切”地限制私家车发展,不但会影响经济增速,还会造成新的社会矛盾。据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官员介绍,中国的汽车零售额,特别是规模以上的汽车零售额,已占到了社会消费品总额的27%。也就是说,社会消费1元,就有0.27元是汽车贡献出来的。这些数字证明,汽车业对国民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拉动消费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所以,业内人士表示,鼓励轿车进入家庭这一政策应该长期执行。依靠宏观调控,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科学理性地解决交通拥堵,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国外治堵妙招值得借鉴
很多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也都被城市拥堵这一“城市病”折磨过,它们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而采取的妙招值得我国借鉴。
在伦敦,市政当局对周一至周五从早晨7点到下午6点进入市中心8平方英里范围内的车辆每辆征收8英镑的“进城费”;另外,限制家长每天用私家车接送孩子上学;此外,提高燃油税也是英国限制汽车使用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新加坡,当地政府从1975年就开始实施市区道路收费政策,除此之外,个人在购买新车时,必须首先向政府提出申请,投标购买一张有效期为10年的“拥车证”,10年期满后,驾车者无论继续用车还是另购新车,都必须支付另外一笔费用。
韩国是世界上人均汽车拥有量最多的国家之一,韩国政府为解决堵车问题采取了三种办法:第一,鼓励放弃私家车,改乘公共汽车;第二,为实现道路畅通而建设高效的基础设施;第三,建立路况信息系统,使驾车者能够绕过拥堵路段。
美国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智能交通系统大国,智能交通在美国的应用已达80%以上,而且相关的产品居全球前列。智能交通系统的相关技术已经产生了显著的效益,如电子收付费系统使道路的使用效率显著提高。
以上各国治理交通拥堵的经验和方法告诉我们,只靠多修公路和限制用车只能解燃眉之急,想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城市换乘体系。通畅快速的公共交通,无疑是治理交通拥堵的一味良药。通过优化路网结构,建立道路信息发布系统,完善城市换乘体系等措施,可有效提高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同时,可利用公共交通代替私家车出行,形成良好的出行风气,以实现道路通畅,无拥堵。据介绍,北京市已经制订规划,到2015年,轨道交通、地面公交、自行车三种绿色出行方式比例力争达65%。其中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由目前的38.9%提高到45%。
第二,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堵车其实是公共服务没有均等化的证明,很多城市都在规划新区,却忽视了教育、医疗、行政服务等优质公共资源依然位于老城区,而市中心更是被各大商场、企业“占领”,这无疑为交通拥堵创造了条件。所以,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让交通拥堵“无计可施”。
第三,增加关键交通节点的通行成本。在城市重要拥堵的交通节点都可以通过采取对私家车和企业用车收费的措施提高通行门槛,而且门槛一定要足够高。收取的这部分费用还可以用之于民,全部返还于公共交通资源的建设。
第四,鼓励企业购买或租赁公共交通工具。政府可以通过一些财政鼓励政策,来鼓励企业购买或租赁公共交通工具,用作职工上下班班车等。这样,通过企业自有交通工具的使用,可有效减少职工私家车的使用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