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农民工:学历高未必就命运好
    2010-08-19    作者:严辉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河南汝州人滕振国刻苦自学18年,迄今迎战3次高考、两次自考和两次研究生考试,终于拿到硕士学位。这位昔日“自考英雄”,怀揣苦读换来的硕士文凭,求职时却屡屡碰壁。走投无路,只好又回到读研前工作的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后勤服务公司物业中心,继续干物业管理员的工作。(《中国青年报》8月18日)

    硕士农民工滕振国在求学和求职路上的沉浮和坎坷,很容易再次挑起公众对于“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命题的争议。滕振国的求学之路,显然是一条增加知识的路;滕振国的求职碰壁,又不能不说是被命运送回到了农民工原点。拥有了哲学伦理学的相关知识以及硕士文凭,又能怎样?不仅无助于滕振国寻找工作岗位、改变家庭苦境,曾一心向学的他也在放弃攻博之余自问:“我到底错在了哪里?我该怎么办?”
    应该说,受益于我国恢复高考制度,近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努力向学,通过高考、研考之类的考试,突破了户籍、地域、阶层等束缚,走进城市、商界、知识圈、领导层。改革开放的30多年,简直可以说是“知识改变命运”的黄金年代,也在某种程度上不断强化了人们对于“知识改变命运”的信仰。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命题本身毫无局限。以滕振国为例,他的刻苦求学之路,也不是完全没有给他带来过好运。比如,当他于2006年考上重庆师范大学哲学系伦理专业的研究生后,在家乡汝州市(县级市)就被评选为“市十大杰出青年”;在平顶山市,还被评为“感动鹰城十大新闻人物”。他的故事还被改编为小品,出现在当年汝州市的春节联欢会上。一时间,“硕士农民工”声名鹊起。
    但一个成熟的社会里,学历既与命运攸关,又未必能时时起到立竿见影的“劳心者治人”式奇效。现在已经不是一个文凭稀缺的年代,进入职场除了学历、知识外,还受制于年龄、经验、机遇等因素,还要遵循入职考试、聘用考核等制度要求。文凭与职业命运、生活命运的改变已经未必能一一对应,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心向学的精神不值得学习。
    滕振国其实并非孤例: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二学生、32岁的王丽,也是拥有3个专科文凭、3个本科文凭和1个硕士文凭,16年拿到7张高校文凭!人称“学历姐”(《楚天都市报》8月7日)。再比如,在黑龙江大学校园浴池当了6年搓澡工、已年过不惑的郭长富,去年也以总分319分的成绩考取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同样让人见证了现代人好学上进的传奇(《长江日报》2009年9月19日)。这些都表明,人们开始更多地在用“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自励,其初衷并不一定孜孜以求于立马改变现实命运。
    当然,笔者也认为我们的社会应给这些一心向学的人以更多关心和支持,但文凭多高命运多好的时代毕竟一去不复返了。“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命题,脱胎于弗兰西斯·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与太过世俗的“命运说”相比,也许还是形而上一点的“力量说”更符合实际。现在与其信仰“知识改变命运”,不如说知识即命运。学历哥也罢、学历姐也罢,不论世路多么曲折,职场多么不顺,都不要轻言放弃,只要你有真才实学,在学问上真有大的突破,哪怕身处社会底层,社会仍终将以某种方式接纳你。

  相关稿件
· 名人学历门 不能只问成败不讲是非 2010-07-08
· 学历尴尬,何时能让每一个人都活得有尊严 2010-04-15
· 高中以下学历的农民工,珠三角要吗? 2009-09-10
· 改变"学历渐高能力渐弱"须改革选拔制度 2009-01-23
· 上海八成以上用人单位重“专业”轻“学历” 2007-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