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评价德国人的自我定位时,有的认为他们都像是一个大机器上的一个小零件。既然每一个小零件都按部就班地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那么整体运转就能如设计者规定的那样非常的有效率。因此他们制造的机械安全可靠,经久耐用,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笔者所了解的两个真实故事,充分说明了这点。 记得欧盟各成员国曾联手合作,成功地研制出一种大型新客机,然后被送往各成员国进行试飞。试飞是飞机制造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安全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一些国家的厂商沿用他们传统的做法,在机舱醒目的位置贴上写有“精心保养”和“小心爱护”等字样的纸条。他们认为,只有反复强调安全的重要性,才能让乘客处处谨小慎微,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可是新客机在德国试飞时,出现的却是另外一种情况。制造商们将那些提醒乘客怎样小心和如何爱护的纸条撕得干干净净,强调的是每一位前来试坐的乘客可以随心所欲,对机舱中所有的设施进行“破坏方式”的使用。比如说,要上厕所,开门时无论怎样硬拉硬拽,乃至于拼命摔打,都不为过。在座位上坐定后,尽可能地左右摇晃,即使有本事将其拆卸下来,也不会加以怪罪。对于开关、按钮或者能转动的部位,鼓励乘客使尽全身力气去扭动或者开闭。像抽水马桶和餐具等日用品,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 通过如此粗暴野蛮的“试用”,结果让新客机里那些易损易坏的部位充分的暴露出来。制造商们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加固和改进,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从而确保了新客机的安全飞行。 从此事例中可以品味,在德国人看来,一件产品是否拥有最大的安全系数,关键在于生产厂家。如果产品存在不安全的因素,哪怕顾客再怎样小心爱护,也同样会出问题,甚至危及财产和生命。 德国人的爱较真也是有目共睹,有时甚至固执到了旁人无法理解的程度。但正是这一点让你能品味出他们特有的安全和质量观念。 一次,
我国一家工厂想接一位德商的棉布袋订单。对方要求,棉布袋的材料必须是本色棉布,两面的图案需用6种颜色印刷,而且对袋子的尺寸和提手的针脚都作了严格的规定。德商没有当场与这家工厂的厂长签约,而是提出在做出符合标准的样品后,再谈今后的合作。 回到厂里,厂长组织力量人工缝制。德商3天之后收到棉布袋样品,经过检查认为不合格:一是对照规定的尺寸,多出了两毫米的误差;二是在提手接头处的位置,少缝纫了两道交叉的斜线。为此,他请厂长重做。第二次的样品又被德商退了回来,他对改用漂白棉布很不理解。厂长解释说,漂白棉布能给人以洁净美观之感,增加的成本可以由厂方承担。你猜猜德商如何回答,他一边摇头一边连说了3个“No”(不),理由是漂白棉布多出了一道加工程序,增加了对环境的污染,与原来的本色棉布袋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他要求厂长严格按规定,再次拿出样品。就这样,反反复复做了5次,样品才最后过关。在签订合同时,德商还附了一份关于品质的具体规定,以确保产品质量万无一失。 面对如此较真的德商,厂长未敢有半点懈怠。第一批货交付后,德商满意。工厂随后又接下了一笔大单,开足马力生产。不料,第二批货当中竟然有一半“不合格”。厂长百思不得其解,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把关,认真检查,会出什么纰漏呢?原来,苛求的德商在将本色棉布袋两面的图案对着光照的时候,发现没有百分之一百地重合,错位5个毫米。对于别国商人来说,这或许不是什么质量问题。可是在德商眼里,就是不合格。 笔者以为,德国人对生产和产品所持的认真态度,在令人钦佩的同时,也给人极大的启示。在我们周围,因质量不过硬而引起的产品安全或质量的问题屡见不鲜。至于那些以次充好的假冒伪劣产品,更是害人不浅,有的甚至造成家破人亡。其实,认识上的不同说到底完全是观念上的不同。如果能将我们的观念加以改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从源头抓起,那么长期困扰我们的安全和质量问题便有望得到有效的解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