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钟就医圈”解决看病难问题
    2007-11-08    闫晗 伍莲    来源:《人民日报》2007-11-08 第15版

    编者按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在城市,社区卫生是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基础,意义重大。在各地推进社区卫生建设的种种探索实践中,河北邯郸市丛台区打造“一刻钟就医圈”的经验值得借鉴。

    清晨起床上厕所的张大爷突然晕倒,焦急的家人把电话打到了住家旁边的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中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到10分钟,带着急救设备和药物的医生就赶到了。医生经检查认定老张是心肌梗塞,需马上就地抢救,20分钟不到,老张转危为安。事后有关专家很感慨:“你们的抢救正确及时,像这样大面积心肌梗塞的病人,如果打‘120’,一搬动就完了!”
    自2003年起,邯郸市丛台区将社区卫生工作列为着力解决的民生问题,以打造“一刻钟就医圈”为突破口,为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走出一条新路子。

着眼群众需求 调整医疗资源配置

    “一刻钟就医圈”,就是以区属卫生院为主体,以二、三级医院为依托,以个体诊所为补充,调整布局,整合资源,让辖区居民步行不到一刻钟,就可以到达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享受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此前,该区陆续有居民反映“就医难、治疗不方便”,难道医疗机构林立的中心城区还有这个问题?有关部门一调查,发现问题不简单:辖区大小医疗机构虽高达200多家,但布局不合理,中心区和非中心区资源分布失衡。而且,基层社区的卫生服务能力严重失衡,大医院辐射半径大,附近居民却是“灯下黑”;企事业单位医疗机构相对封闭,远离社区居民;区属医院定位不准,冷冷清清;个体诊所如江湖游医,令居民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又是社区中老人儿童比重较大,困难职工较多,更经济、更实惠的医疗卫生服务是他们的迫切需求。
    “一刻钟就医圈”的设想,掀开丛台区社区卫生服务的新篇章。以“低成本、高标准、广覆盖”为原则,该区使出“建、调、并、转”四招,着力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建”,在空白地段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对医疗机构就近调整,调余补缺。“并”,将规模小、距离近的医疗机构合并,化零为整,优势互补。“转”,把企业医院、区属卫生院改建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先后出台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办法、卫生工作制度、工作人员职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硬件配置上实行三个标准:硬件达到国家标准,服务环节细化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标准。
    资源配置均衡了,管理规范了,下一步就是卫生服务实践的功夫。

“三个三”服务模式 群众得方便实惠

    每天早晚,公园内,广场上,数百名群众在四季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郭守文和其弟子的指导下,练习太极拳、太极剑,这成了邯郸市的一道亮丽风景。在区卫生局的支持下,第五代“杨氏太极拳”传人郭守文成立了“太极学院”,并把习练太极拳引入社区卫生服务的中医药防病治病之中,使众多中老年人尝到了健体强身、延年益寿的甜头。现在,社区习练人数已多达1.5万余人。
    服务于“一刻钟就医圈”,丛台区推出独具特色的“三个三”模式。首先,中医辨证施治法、中医理疗康复法、中药饮片治疗法“三法并用”。永新里站的竹筒拔罐,桥北站的中医药治疗脉管炎,人民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针灸、理疗等都特别受居民欢迎。其次,社区卫生服务门诊、楼院街道义诊、上门跟踪随诊“三诊结合”。尤其对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免费上门随诊。第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观察床、家庭病床、医院住院病床“三床循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分别与多家大医院达成了双向转诊协议,实现了有序医疗的良性循环。
    “一刻钟就医圈”一举多赢,一是方便了群众看病就医。一些一直没有成规模医疗机构的地方有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被居民喜称为“家门口的医疗”、“自己床边的大夫”。二是盘活了医疗资源。过去一些规模小、入不敷出的医疗机构效益大大好转,医护人员的收入也增加了。三是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共建共享,社区工作活力大为增强。

  相关稿件
· 让农民看病就医不再难 2007-08-08
· 退休老人的就医尴尬:异地医保难在哪儿? 2007-08-02
· 出现花粉过敏应及时就医 2007-04-13
· 就医地图:迟到的公共服务 2007-02-05
· 京就医地图250家医院一目了然 2007-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