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7-10-10 本报记者:何丰伦 张乐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从休息到休闲,从“睡觉”到“度假”,从“吃喝玩乐”到“健身益智”……短短几年时间,原来非常陌生的“休闲产业”,如今已经成为撬动中国消费经济的重要杠杆。 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无疑是中国人能够从简单的“劳动-休息”中脱身而出的重要基础。1998年至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9%,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15%。 统计显示,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就会产生休闲需求。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2000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踏入休闲经济“井喷式”发展的门槛。 与此同时,休息时间的增多成为中国从休息大国迈向休闲大国的“时间杠杆”。 广西师范大学教授、旅游社会学专家陈雄章认为,劳动力恢复体力的时间每天为8小时,每周应该至少有1天时间休息。由于这部分时间大多被安排处理家务、购物等环节上,这一时间只能视为劳动力简单的“生理性恢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休息”。只有每周工作时间低于44小时,每年休息时间超过80天,能够有一次以上的集中休息时间,才能认为已经具备了进入“休闲时代”的基本条件。 中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促进会副会长魏小安说,美国的休闲产业已占到GDP的首位,约占全部消费支出的1/3。统计显示,在靠休闲消费驱动的经济模式中,休闲产业已成为美国第一位的经济活动。魏小安认为,和美国相比,中国现在的差距很大,“但也意味着潜力同样大”。 事实上,与“休闲大国”接踵而至的是诸多休闲产业的问世。旅游、体育、文化、娱乐、服务等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在获得“经济”和“时间”两大杠杆的撬动下,逐渐成为中国新阶段拉动消费增长的主要方式。 2006年,我国旅游行业总收入达到8935亿元,比上年增长16.3%。旅游业是创造高附加值的产业,世界旅游组织公认的旅游业拉动相关产业测算如下: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会给国民经济相关行业带来4.3元增值效益。据此推算,仅去年一年以旅游为核心的休闲产业带来的相关行业增值效益,就超过38000亿元。此前,有专家认为,仅1995年以来的双休日给中国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已经超过2万亿元,双休日几乎每年都能为中国带来超过2000亿元的财富增值。 “财富画像”仅仅是中国“休闲大国”浮出水面的一个表象,更为重要的评估体系在于:全社会因为休闲产生的创造力、流动性和发展空间明显增大。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光金认为,闲暇时间的增多能够促使个人反思自身职业发展的趋向、人生价值的归宿和学习更多的知识,这些都成为全社会极其宝贵的持续发展的“内在潜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