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收费服务覆盖面日益扩大。10月8日,国内仅存的提供免费服务的浦发东方卡也将开始收费。银行借记卡、存折全部取消免费服务的同时,一向免费的银行信用卡短信通知也开始收费了。交通银行已从上月起开始对信用卡及附卡持有人征收短信服务费,从而成为国内首张对短信服务进行收费的信用卡。(10月5日《新闻晨报》)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银行扩大收费覆盖面并无奇怪之处。但让人难以接受的是,银行怎么就养成了“想收就收”的“收费脾气”?照理说,银行改免费为收费应该有个“程序正义”,须先召开听证会,向公众陈述收费的“正当理由”。可现实是银行每次新增收费,既不向公众公布成本,也不向公众讲明理由,只是通过媒体向公众告知一声,就开始收费了。反正钱在银行里,你即便不同意,钱照样被扣掉,没得商量。 一位网友总结出银行收费“七宗罪”:一没有提前告知;二没有与这些客户重签合同;三是扣款不提前通知;四是事后不给客户对账单;五是不公布成本;六是不举办听证会;七是不向客户提供发票,成为国内唯一不向客户提供发票的商家。网友的话虽然是戏谑之语,但倒也切中要害。 银行“想收就收”的毛病恐怕是被惯出来的。其一,是由于银行在收费的程序上没有过多的门槛。他们既没有成本监审的麻烦,又没有违规的重罚。就算是召开听证会,对银行来说也不费事,他们甚至可以操纵听证会,使其成为一个“过场”;其二,政府的纵容。至今银行的“想收就收”还没有受到过政府的责难;其三,消费者的力量如同一盘散沙,他们根本没有力量与其抗衡。而消费者协会更是不会主动站出来和银行“对话”,为消费者讨回“公道”。 其实不止银行,其它诸如电力、自来水等垄断行业也何尝不是“想收就收”,而且收得“滋润”。“脾气”不是天生的,都是后天惯出来的。因此在我看来,一方面政府必须对“涨价”有个规范的程序,使垄断企业不能随意地涨价;另一方面消费者自己的维权意识和维权力量都有待强大,仅仅指望消费者协会是不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