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准备金率杠杆运用“常中见新”
    2008-06-12    作者:黄建锋    来源:中国证券报

  央行在7日晚间宣布,再度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至此,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升至17.5%。不过,此次常规性的政策操作中显现出一些新意。

  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成为我国央行的月度性政策工具,但此次的运用有三个新特点:一是准备金率调控显示主动性。此次存款准备金率不是在当月CPI公布之后推出的,并非是CPI高企之后的策对性举动,此次预前之举表明央行更愿意在宏观调控中发挥前瞻性和主动性作用。政策效应作用于将来并非作用于现在和过去,因此,宏观调控措施推出并非简单立足于现实的宏观经济数据,更重要的是建立在对宏观经济形势发展趋势准确预测和判断的基础上。二是准备金率调控力度在加大。今年之前的4次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幅度均为0.5个百分点,此次则一改“小幅”和“碎步”的特点,一次性提高了1个百分点,可谓是“倍数”发力。三是准备金率调控分步落地。此次提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于6月15日和25日分别按0.5个百分点缴款。这是此次存款准备金率调控的最大特点,也是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第一次出现“一次调控,分步到位”。
  存款准备金率“一次调控,分步到位”有着特殊意义:一是充分彰显央行紧缩性的导向和力度。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成为月度性工具,维持0.5个百分点的调控力度,则央行的调控决心和力度容易被市场主体忽略,1个百分点的调控力度充分表明央行对紧缩性政策的坚持和加力。二是舒缓金融机构资金缴存压力。存款准备金率提高1个百分点预计多冻结金融机构4000多亿的资金,这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压力无疑是非常严峻的。我国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在3月份为2%,在4月更是降至1.7%的低点,因此,1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缴存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压力是显见的,将缴存压力分解为二次逐步到位,可以在坚持紧缩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充分考虑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状况,暂时缓解其资金集中缴存压力,预先做好资金安排。因此,“一次调控,分步到位”充分彰显出央行在继续坚持紧缩性政策导向的基本框架之下,在操作上更多注意审慎、稳健和灵活性。
  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表明央行紧缩性导向不会发生转向或松动。在汶川震后重建、CPI增势回落等因素影响之下,市场对央行修正或松动紧缩性政策有所期待,但此次央行发力存款准备金率,则是对这一预期的回答,表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短期内不会变化。尽管央行可能根据区域个性化问题,实行特殊的货币政策,如对地震重灾区法人金融机构暂不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不会改变央行总体坚持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方向。
  在紧缩性政策导向之下,金融机构流动性问题愈发凸显,其中外币占款和资本市场将对我国金融机构流动性有深刻影响。
  一是外币占款对冲因素。我国宽裕的流动性源于国际资金的流入,外汇储备是其中的典型指标,截至4月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1.76万亿美元,比年初新增2300亿元,4月份更是当月增长744.6亿美元,创单月外汇储备增长历史新高。在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的同时,央行为了对冲外汇占款,向市场大量释放人民币,由此造成市场流动性充裕。在央行持续实行紧缩性政策之下,市场流动性被以不同形式不断被吸纳,未来流动性形势取决于外汇资金是否继续涌入我国。
  二是资本市场因素。对我国金融机构流动性影响最直接最深刻的是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影响着资金巨量流入或流出金融机构。其一,股票一级申购市场。我国股票一级市场积累着量级巨大的“打新”资金,在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之间迅速流动,2008年一级市场资金冻结量创下3.56万亿元的记录,如果将存差资金扣除存款准备金之后视用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则这一量级约为金融机构人民币可用资金的50%。特别是金融机构纷纷推出新股申购的理财产品,直接对接资本市场与金融机构,使得申购资金在两个市场迅速和巨量流动,对金融机构短期性的流动性管理产生深刻影响。其二,股票二级交易市场。二级交易市场的走好对金融机构的影响在2006年、2007年得到充分印证,金融机构在股票行情走好和火热时,不同程度出现了“资金脱媒”现象。二级交易市场走好更多表现为证券开户数增加,证券持仓位提高,股票交易数量放大等,这之后的资金路线图都是金融机构流向资本市场,都意味着金融机构资金的“失血”。其三,基金等资本市场产品。基金等资本市场产品的资金主要来自金融机构,基金发行规模影响着金融机构流动性。因此,社会资金流动性的宽裕不一定意味金融机构资金的宽裕,对此,金融机构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以现期分析,我国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似乎并非非常紧张,人民币存差资金超过14.26万亿元,扣除存款准备金之后的可用资金7.30万亿元。但以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衡量则不容乐观,超额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即时可用的流动性支付能力,这一指标已经连续四年保持下跌趋势,特别是在外汇资金持续流入且创当月新高,资本市场进入淡局未来走势不明的形势之下,这一指标在4月又下跌至1.7%,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不足0.80万亿元。一旦未来外币占款和资本市场形势发生变化时,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是客观存在且程度也是深刻的。因此,金融机构正视流动性风险的客观存在,认真研究影响流动性的因素变化,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和有效的资金补偿机制,这将是金融机构今后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

  相关稿件
· 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面面观 2008-06-12
·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带来的新考验 2008-06-12
·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旨在抑制流动性过剩 2008-06-12
·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思辨 2008-06-11
·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渐成“双刃剑” 2008-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