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老小都在马上,几峰骆驼驮着蒙古包和锅碗瓢盆,三两只忠实的牧羊犬照应着羊群边吃边走。阿勒泰草原上的哈萨克族牧民,数百年来,就这样南北往返,每年搬家80余次。如今,当地政府实施的“牧民定居”工程,正在改写着这一历史。
  新疆阿勒泰地区行署介绍,截至目前,全地区累计定居牧民8914户,约三成牧民家庭实现了定居。计划从2008年起,3年内再实现6000户牧民定居、转移安置牧民3万人。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字显示,我国哈萨克族人口总数为125.04万人,而包括阿勒泰地区在内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其哈萨克族人口就有108.74万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地哈萨克牧民逐渐定居,意味着我国哈萨克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详情]
  早春3月,阿勒泰草原的积雪自南向北逐渐消融,尚未定居的哈萨克牧民,又开始新一年的“钟摆”式迁徙:在沙吾尔山冬牧场与阿勒泰山夏牧场之间,往返游牧。
  福海县的哈萨克牧民别列提克再不必游牧了,他在“牧民定居”政策支持下盖起了砖房。在自家暖和的火墙旁,别列提克从容地和我们说起转场、说起风雪如刀。
  1994年福海县雪灾的时候,家家牲畜冻死过半。本村努尔布拉提家赶出去230只羊,只回来了47只。
  比1994年损失更重的,是1976年。那时的牧草有30厘米到40厘米深,比现在的高出一半呢,但大雪之下,全被覆盖。那一年,平原积雪超过60公分,山区积雪有一米多厚。[详情]
  阿勒泰地区行署副专员戴建新说,牧民定居远不止盖新房,不解决畜牧生产问题,牧民还得游牧。
  在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的支持下,阿勒泰地区于1986年启动牧民定居工作,20年来教训不少。总结一条基本的经验就是:牧民定居,最根本的是要将游牧的生产方式改为农区畜牧,因此,牧民不仅需要定居房屋和公共设施,牲畜圈棚、饲草饲料地更是必不可少。
  据此,阿勒泰地区启动了“高标准牧民定居”模式。
  定居点尽可能靠近公路沿线及乡镇
  戴建新说,此前20年,阿勒泰地区尝试了多种牧民定居模式,有“定居”、“半定居”、“插花定居”等,但都有不足。有的牧民定居工程,比如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投资1亿元支持的“2817”定居项目。[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