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上定居生活的牧民用上了自来水。本报记者 沙达提拍 摄 |
|
住进了新房的牧民们笑逐颜开。本报记者
沙达提拍
摄 | 阿勒泰地区行署副专员戴建新说,牧民定居远不止盖新房,不解决畜牧生产问题,牧民还得游牧。 在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的支持下,阿勒泰地区于1986年启动牧民定居工作,20年来教训不少。总结一条基本的经验就是:牧民定居,最根本的是要将游牧的生产方式改为农区畜牧,因此,牧民不仅需要定居房屋和公共设施,牲畜圈棚、饲草饲料地更是必不可少。 据此,阿勒泰地区启动了“高标准牧民定居”模式。
定居点尽可能靠近公路沿线及乡镇
戴建新说,此前20年,阿勒泰地区尝试了多种牧民定居模式,有“定居”、“半定居”、“插花定居”等,但都有不足。有的牧民定居工程,比如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投资1亿元支持的“2817”定居项目,虽为每户牧民家庭提供了50亩至100亩的饲草饲料地,但帮助牧民建造的住房都位于饲草饲料地边,牧民单门独户难以享受公共服务;而“半定居”模式,实际上只有老人孩子冬季在住房留守,周边没有饲草饲料地,青壮年人口还得赶着牛羊四季游牧。 因此,阿勒泰地区的“高标准牧民定居”工程要求,建设牧民定居点,要基本达到“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五有”:有60平方米以上符合抗震安居工程要求的住房,有30亩至50亩水利设施配套齐全的饲料地,有用于生产的基础设施,有学校,有一栋集会议室、文化室、卫生室于一体的办公场所。 此外,牧民定居点要统一规划,每个定居点按照100户左右的规模进行建设。定居点要尽可能靠近公路沿线及乡镇,即方便生产,又便于生活。 记者走访阿勒泰地区六县一市了解到,在政府的资金支持下,按照新标准定居的牧户,不仅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其生产能力也有了质的飞跃。哈巴河县常务副县长罗建新说,哈巴河县按照地区的精神,向新建集中定居住房的牧户,每户补助2万余元;向新建80平方米以上接羔圈的牧户,每户补助3000元;对新建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暖棚暖圈的牧户,每户补助5000元。
放下马鞭进工厂
富蕴县县委书记宋东升说,传统的牧民定居只解决了抗灾问题,没有解决牧民的致富问题。在实施“高标准定居”工程时,富蕴县正努力实现四个方面结合:一、牧民定居与改变牧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相结合。二、牧民定居与发展现代畜牧业相结合,培养殖专业户、养殖专业村,推广奶牛良种繁殖。三、牧民定居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集中投放支农资金和县财政资金,集中力量搞好基础建设。四、牧民定居和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相结合。富蕴县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资源丰富,当前有不少大企业集团前来开发资源,产业工人严重缺乏。县里正努力培训定居之后的哈萨克牧民,让他们放下马鞭进工厂。 在国家级贫困县福海县,政府尝试整合支农资金,投入牧民定居重点项目区,提高了牧民定居的整体效果。2003年以来,福海县先后整合投入资金3545万元,完成了6.2万亩低产田改造和1.2万亩饲草料基地建设。按照这种运作模式,目前,喀拉玛盖乡四支干片区和齐干吉迭乡赛克露片区牧民定居,已初具规模。
有了水,这盘棋就活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阿勒泰地区实施“高标准牧民定居”,基层最大的困难是资金短缺。基层干部们认为,在自力更生的前提下,牧民定居资金缺口可望依托重大水利项目、整合支农资金得到解决。 戴建新说,牧民定居首先要为牲畜建设饲草饲料地,牲畜有吃的,人才能长久定居。而在阿勒泰开发建设饲草饲料地,其前提就是建设控制性水利工程。当前,阿勒泰计划启动的五大水利工程分别是:青河县阿苇灌区枢纽工程、阿勒泰市克孜加尔水库、富蕴县黄泥滩灌区供水工程、福海县黄花沟引水工程、布尔津县的布尔津河西水东引沿线开发工程。 戴建新说,有了水,牧民定居这盘棋就活了。 福海县是自治区整合支农资金试点县。齐国庆说,从福海县的实践看,当前涉农资金名目繁多,条条管理、互不相干,难以形成合力。因此,建议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整合使用支农资金。 在阿勒泰地区,“贫富不均”使各县牧民定居工程进展差异很大。哈巴河县、富蕴县等地因为资源丰富,年财政收入已经过亿元,而吉木乃县的财政收入却不过千万元、牧民定居资金极为艰难。当前,在地区的临时安排下,已有个别富裕县向贫困县的牧民定居工程提供了少量资金支持。为此,一些基层干部提出,在本地区范围内,探索建立富裕县支援贫困县的长效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