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定居:“马背上的民族”挥别游牧[图]
    2008-04-11    本报记者:樊英利 刘宏鹏 徐晶晶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一家老小都在马上,几峰骆驼驮着蒙古包和锅碗瓢盆,三两只忠实的牧羊犬照应着羊群边吃边走。阿勒泰草原上的哈萨克族牧民,数百年来,就这样南北往返,每年搬家80余次。如今,当地政府实施的“牧民定居”工程,正在改写着这一历史。
  新疆阿勒泰地区行署介绍,截至目前,全地区累计定居牧民8914户,约三成牧民家庭实现了定居。计划从2008年起,3年内再实现6000户牧民定居、转移安置牧民3万人。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字显示,我国哈萨克族人口总数为125.04万人,而包括阿勒泰地区在内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其哈萨克族人口就有108.74万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地哈萨克牧民逐渐定居,意味着我国哈萨克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为什么要让牧民定居?”阿勒泰地区行署副专员戴建新说,“(牧民)一年搬家80多次,什么样的现代生活条件都谈不上;牧民‘逐水草而居’,饲养牲畜效率也远远比不上定居饲养,原先20亩天然草场才能承载的牲畜,现在用一亩地的人工草场就足以养活”。
  人口与草场之间的矛盾,使得牧民定居工作更显迫切。戴建新说,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阿勒泰地区只有1.5万户至1.6万户的哈萨克族牧民。如今,这些牧民家庭总数已经发展到2.5万余户。“草场还是那么大,但一个有着3个儿子的牧民家庭,已经变成一分为四了。”超载的草场难以让牲畜吃饱,牲畜就刨草根吃,这又使草场退化更加严重。
  目前,阿勒泰地区可利用草场的退化面积已达70%,其中严重退化面积达40%…… 
  福海县齐干吉迭乡赛克露村的哈萨克族牧民阿德里汗今年65岁,如今,他家已经在当地政府的资金补贴之下盖起了房子,过上了定居生活。阿德里汗说:“往年,家中6口人,500只羊、25头牛和15匹马,都要在阿尔泰山和沙吾尔山之间将近600公里的路上,走个来回。生病,只要不是大病,都得挺着。”
  阿德里汗说,更要命的是,不管你家里有多少牲畜,只要碰上大的雪灾,可能就一夜之间全完了。据福海县畜牧局统计,1949年至1999年间,全县共发生过10次较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平均5年一次,共损失牲畜40.7万头。其中1966年和1976年两次灾害致使25.7万头牲畜死亡,当年全县存栏牲畜损失过半。
  阿德里汗说,定居一年多来,家里通了电,用上了电灯、电视和冰箱,这些享受以前在游牧生活中想都不敢想。现在年轻人每天看电视,许多人考虑出门打工、做生意,不想回到山里去了。

  相关稿件
· 高标准牧民定居:改变生产方式是根本[图] 2008-04-11
· 移民搬迁:绿了草原 富了牧民 2008-01-15
· 特色产业使农牧民增收 2008-01-07
· 西藏50多万农牧民住上新房 2007-12-24
· 牛羊肉涨价能否让牧民得到实惠 2007-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