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包袱”变为“引擎”
    2007-08-24    本报记者:冯诚 唐卫彬 张先国 皮曙初    来源:经济参考报

  “农村真苦,农民真穷,农业真危险”,这是原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总理说的实话”。作为农业大省,“三农”曾是湖北加快发展最沉重的包袱。
  近年来,减免农业税、粮食直补、免除学杂费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与此同时,湖北前所未有地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城乡协调发展之路越走越宽,昔日的“包袱”如今正成为崛起的“引擎”。

  建设中的宜万铁路野三河大桥。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 摄
江水不为患 鱼虾能发财

  1998年特大洪水惊心动魄,湖北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多亿元。此后,在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三峡工程加紧建设,绵延千里的长江干堤加固加高,湖北经济安全体系实现历史性的质变。
  仙桃是江汉平原的“水袋子”,水产品产量达22万多吨。过去,水产品难卖总让农民兄弟眉头紧锁。为此,仙桃市政府每年拿出500万元支持龙头企业发展,设立10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龙头企业技改贷款,对重点龙头企业头3年免征企业所得税,在用地上优先安排,在费用上减免扶持,使龙头企业“引得进、留得住、长得大”。
  据统计,目前仙桃市共引进、培育龙头企业108家,其中销售过亿元的龙头企业有6家,基地面积达102万亩,带动农户26.2万户,带动农民人均增收近300元。

企业引进来 产品销出去

  记者在枝江市安福寺镇台资企业鸿新公司采访时,公司董事长陈鸿章刚签下一笔出口50个货柜的柑橘罐头订单。目前,这家企业的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泰国及中东地区,年创汇400多万美元。这家企业落户枝江三年来,当地农民因农产品涨价就增收2000多万元,新增劳务收入500多万元。
  来自台湾的陈鸿章告诉记者,他之所以到枝江投资,是因为被当地政府的真诚所感动。2001年,安福寺镇因与鸿新公司签订合同而放弃了修建办公楼的计划,把钱用来改善基础设施。
  2006年,枝江市实现生产总值71亿元,比2002年增长97%,财政收入达到6亿多元,增长1.68倍,近五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速最高的时期,农民因农副产品提价增收近亿元,远远超过政策性增收和打工增收。

农民进城去 超市下乡来

  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减少,但若就此断定农村消费市场凋零,那就大错特错了。富迪公司,仙桃市一家土生土长的民营商贸企业,近三年在江汉平原刮起“超市旋风”。
  2000年12月,富迪公司在仙桃市杨林尾镇尝试开设了第一家“下乡超市”。没想到,开业当天的盛况却出人意料,这个营业面积只有150平方米的超市,里里外外人山人海,就像是春运时的火车站。
  此后,富迪公司将乡镇定为主战场,至今已有170多家连锁店,覆盖了江汉平原包括仙桃、监利、洪湖、天门、潜江、汉川等地大部分中心乡镇。
  富迪公司创造的“超市+基地+农户”成为一种新的产业化模式,目前已建起了21个专业生产基地和50多个专业生产合作社,带动3000多农民走上养殖致富之路。
  湖北省商务厅厅长尹汉宁说,过去,大量假冒伪劣商品“城里不要、乡下走俏”。超市下乡不仅挤压了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市场的销售空间,又使农民与城市居民在相同的时间、以相同的价格享受到相同质量的商品和服务。超市下乡,不仅激活了农村消费市场,更重要的是缩小了城乡消费差距,这将是今后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关稿件
· 外资银行的“三农”眼光 2007-08-23
· 面向“三农”推进农业银行改革 2007-08-10
· 非法集资竟打"三农""民生"招牌 2007-08-07
· 一些非法集资竟打“三农”“民生”招牌 2007-08-07
· 中国邮政服务"三农":走进希望的田野 2007-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