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清明节前后正是河豚上市的季节,一些不法餐厅又开始推出河豚菜肴。南京市卫生监督所食品卫生专家提醒,“拼死吃河豚”不可取,消费者需防止三大误区。 南京市卫生监督所食品卫生专家指出,目前一些消费者“拼死吃河豚”存在三大认识误区:一是长时间烧炖可有效去除毒素。专家指出,即便将河豚在130℃高温下炖11个小时,也只能分解三成左右的毒素。二是河豚菜肴上席后,可根据厨师品尝后的反应判断是否安全。专家表示,河豚毒素在人体内发生反应的时间有长有短,有时半个小时后才会出现中毒症状,因而不可掉以轻心。三是人体对河豚毒素会产生免疫力。事实上,人体对河豚毒素没有免疫力,即使中过一次毒,还可能会再次中毒。 专家指出,河豚多见于我国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有毒鱼类,河豚最毒的部分是卵巢、肝脏,其次为肾脏、血液、眼睛、鳃和皮肤,肌肉里毒素较少。但河豚一受到惊吓,毒素就会由肝脏进入全身血液、器官,使得全身都带有剧毒。而且河豚毒素很稳定,一般加热烧煮不能解毒。宰杀时,内脏的毒素也可能污染鱼肉,河豚毒素的毒性比氰化钠还要强,1克能毒死500人。 南京市卫生监督所食品卫生专家提醒,清明节前后是河豚产卵季节,此时河豚的毒性最强,也是河豚中毒的高危险期。消费者要提高警惕,防止因食用河豚导致的各种悲剧的发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