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竞争力:转型中的升级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表示,香港的未来策略就是加强与内地的货物、资金、信息及人才“四大流量”的流通,充分把握国家“十一五”规划带来的新机遇,保持并加强香港国际金融、贸易及航运中心地位。
  汇丰银行前主席艾尔敦说,回归时很多外国人认为香港作为国际商业中心的时日无多,他们都估计错了。统计数字显示,香港依然是跨国企业地区总部的首选地,依然是内地企业募集全球资金的首选渠道。
  香港美国商会新任主席祈裕庭发表就职演讲时称赞,香港已  经是一个成熟的“世界城市”。[详情]
  <---1997年至2006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变化曲线(以当时市价计算,单位:百万港元)

香港:亚太“总部经济”第一高地
  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香港的确有骄傲的资本,弹丸之地竟拥有107个国家的领事馆或总领事馆,比纽约的93个还多。而作为亚太地区传统的“总部经济”中心,目前有超过3800家跨国公司在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办事处,在整个亚太地区位居榜首。
  近年来,吸纳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竞争相当激烈。[详情]
香港产业升级加快
  香港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已经历了多次转型,制造业基本上转移到珠三角地区,目前制造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不足10%,金融、贸易、航运和物流等服务行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香港在新的经济模式下,不断营造新的核心竞争力。
  香港是全球服务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普遍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70%以上。[详情]
未来的香港更美好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去年底在“香港经济峰会2007”上发表演讲,提出香港未来发展策略的方针。
  ——货流方面,采用先进科技,简化并加快过境程序。同时,不断提升香港国际机场设施,增强港口与航运业竞争力,并增加与周边地区机场、港口的沟通以及交通网络的联系,产生协同效益。
  ——资金流方面,强化协助提升内地资金融通的效率。[详情]
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
  澳大利亚新西兰银行日前开出“天价”合约,挖走汇丰银行亚太区前行政总裁邵铭高,引来香港媒体一阵热炒。市场认为,亚洲市场的银行业人才已成为企业争夺的焦点。
  全球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香港的“人才荒”更趋严峻。据香港统计处3月份的数字,香港年逾40岁的“经理及行政人员”及“专业人士”数目在过去10年大幅增加62%,但40岁以下的年轻管理层人数却出现“缩水”。[详情]
北京市民参观
香港十周年成就展
  6月28日,在首都博物馆实习的香港理工大学学生司徒荣德在义务为观众讲解。
  在首都博物馆展出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十周年成就展对公众免费开放。展览通过生动的文字、精彩的图片、丰富的实物、有趣的互动游戏。[详情]
各方高度评价“香港竞争力”
  日本经济委员会联合多个研究机构6月7日发表“香港回归十年的竞争力报告”,香港整体竞争力在50个主要经济体中排名第一。报告显示,香港在“国际化”及“金融”两项得分第一,而“教育”和“政府”的评级也有所上升。
  瑞士洛桑管理学院以世界55个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动向、民间商务活动效率等323项指标为依据,5月发表2007年“国际竞争力排行榜”,香港排名全球第三。
  美国联合包裹公司(UPS)4月初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香港中小企业竞争力在亚洲地区排行第三,比去年上升一位,仅次于内地及日本。
  英国政府组织伦敦金融城3月15日公布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香港在亚洲地区位列第一,在全球则仅次于伦敦和纽约排名第三,并开始拉大与其他亚洲金融中心的距离。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年初出版《袋装世界统计数字》,在“商业世界”项目内的“竞争致胜能力”一项,香港仅次于美国排名全球第二。
  世界经济论坛去年9月公布“全球竞争力指数”,香港的排名由2005年的第14位升至第11位。
内资涌入提升香港金融中心地位
  “在全球金融市场,有欧洲、美洲和亚洲三个主要时区,纽约是美洲最具影响力的金融中心,伦敦是欧洲的金融中心,而香港有能力成为亚洲时区最具影响力的金融中心,有能力与伦敦和纽约鼎足而立。”香港交易所前主席李业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详情]
7500万内地游客撑起香港旅游半边天
  “1997快些到吧!我就可以去香港啦……”内地女歌手艾敬10多年前创作的歌曲《我的1997》,唱出了许多内地民众渴盼一睹“东方明珠”风采的愿望,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今年7月1日,100对1997年7月结婚的夫妇来港。 [详情]
香港文化创意产业潜力无限
  改编自港产片《无间道》的美国影片《无间道风云》成为今年奥斯卡金像奖大赢家,拿了4个奖项,包括最重要的最佳影片奖与最佳导演奖。平心而论,创意,当然是原创的《无间道》好,但从全球市场而言,却是《无间道风云》大胜。[详情]
香港航运中心地位继续保持
  来到万船云集的香港港口,一定会被货柜码头壮观的场面所吸引。香港航运业近年取得巨大成就,已成为亚太地区国际航运中心,拥有世界一流的国际集装箱港和世界最大的独立商船队。
  2006年,香港港口吞吐量再创新高,达2350万个标准箱。[详情]
李嘉诚看回归
“中国主权”+“香港生活”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见证了这不平凡十年的香港著名企业家、长江实业集团主席李嘉诚,谈及回归,感慨良多。
  香港回归,“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功,这一构想在香港就体现为“中国主权”+“香港生活”。[详情]
廖晓淇
CEPA减少了两地经贸交流中体制性障碍
  CEPA是中国国家主体与其单独关税区香港之间签署的自由贸易协议。CEPA的签署和实施,是“一国两制”方针在经贸领域的成功实践。减少和消除了两地经贸交流中的体制性障碍,加速了相互间资本、货物、人员等要素的自由流动。[详情]
屠光绍
内地与香港证券市场有相当的互补性
  到目前为止,内地企业有143家在港上市,其中113家的赴港上市时间是在香港回归祖国之后。H股公司和境外中资控股上市公司(即红筹公司)合计市值已经占香港证券市场总市值的一半,这些企业的股份交易量也占到港交所总交易量的近六成。[详情]
翁孟勇
在港口布局及具体建设项目上统筹考虑
  从港口与区域经济的联系看,内地沿海港口基本形成了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五大区域的港口群体,各港口群体主要服务于各自腹地经济发展需要,港口群之间的服务分工是清晰的,也是运输规律的体现。[详情]
盛智文
香港就是我的家
  我在香港已经生活37年了,我喜欢这里,香港就是我的家。虽然我持加拿大护照,但那只是个旅行证件而已,我早已认为自己是香港人。兰桂坊现在已成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欢乐憩园、香港这个国际化都市生活的重要标志。[详情]
朱经武
内地为香港科技创新提供平台
  科技创新是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而加强与内地合作则是科技创新的必由之路。科技发展不能在真空环境进行,需要产学研配合,香港缺少了工业生产这一环,这是先天不足。而内地恰好有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为香港科技创新提供了实践的平台。[详情]
唐英年
香港目前的通胀率是1.5%左右
  回归10年,香港面对很多挑战,通过中央政府和13亿内地同胞支持,香港市民共同努力,香港经济已经强劲复苏,过去3年香港经济平均增长7.6%,这对一个已成长的经济体非常难得。香港是一个已经成长的经济体系,过去10年经济平均增长4%。[详情]
霍震寰
香港与内地实现了融合与双赢
  “一国两制”取得了巨大成功,10年来,香港从内地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帮助和支持,香港与内地实现了融合与双赢CEPA的签署以及开放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为香港经济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在内地全面改革开放中,香港扮演了重要角色。[详情]
难忘2003:战胜非典,香港经济重拾升轨
  在香港工作近四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高楼林立、风景旖旎、交通便捷、名牌汇聚……更难忘的是香港人在非典时期众志成城,灵活善变,最终战胜病魔,在CEPA的有力推动下,经济摆脱困境重拾上升通道。
  我是2002年年底赴港任职的。当时,香港正在奋力摆脱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缓慢地从“谷底”爬升。但2003年春节后不久,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让正在复苏的香港经济陷入了新的困境。“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素以“顽强的拼搏精神和惊人的适应能力”著称的香港人,上下同心,逆境自强,同疫症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争。[详情]
我的1997:亲历伟大历史时刻
  1987年6月30日,我第一次踏上香港的土地,奉派任新华社常驻香港记者,其后又因公因私几次赴港。勤勉有礼的居民、繁荣的经济、严格的法治,乃至碧海青山……这颗东方明珠各个侧面折射出的璀璨光芒,都给我留下美好印象。但印象最深的,还是有幸亲眼目睹回归盛事,见证了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详情]
铭记1998:香港打响金融保卫战
  时光如梭,香港回归已经10年了。从1995年到1999年我在新华社香港分社工作,其间爆发了亚洲金融风暴。1998年8月,刚满周岁的香港特区政府为确保市场自由开放和公平竞争环境,毅然决定动用逾千亿港元外汇基金入市,粉碎了国际投机者恶意操控香港股市的企图,这一案例被国际金融界评价为“现代金融史上的一个突破”。作为经济记者,我采访报道了整个事件,这是几十年职业生涯中难得的机遇,至今印象深刻。[详情]
感受香港职业女性
  笔者曾驻香港三年多,因工作关系有机会接触比较多的香港职业女性,比如公司银行女经理、政府机构女官员、各路媒体女记者等等,在温婉贤淑的外表下,她们普遍给人的印象是具有不错的专业水准、对工作兢兢业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