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2003年:战胜非典,香港经济重拾升轨
    2007-06-29    本报记者:王健平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香港工作近四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高楼林立、风景旖旎、交通便捷、名牌汇聚……更难忘的是香港人在非典时期众志成城,灵活善变,最终战胜病魔,在CEPA的有力推动下,经济摆脱困境重拾上升通道。
  我是2002年年底赴港任职的。当时,香港正在奋力摆脱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缓慢地从“谷底”爬升。但2003年春节后不久,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让正在复苏的香港经济陷入了新的困境。“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素以“顽强的拼搏精神和惊人的适应能力”著称的香港人,上下同心,逆境自强,同疫症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抗争。

政府措施得力

  在非典的特殊情况下,香港特区政府除对病毒采取了科学、严格、有效的紧急防御措施外,还从善如流、深思熟虑,在病魔仍然猖獗的4月下旬及时推出了八项救市措施,涉及金额约118亿港元。
  措施既着眼于解决短期之困,又考虑长远,推出各项宽减措施切实降低市民负担和企业经营成本。
  此外,政府的担保为重灾行业提供了用于支付雇员工资的营运资本,从而避免了可能出现的企业大量倒闭现象和裁员潮。
  当非典新发案例降到个位数时,特区政府又迅速成立了“振兴经济专责小组”,制定了“推广香港和振兴经济的计划”,并专门预留了10亿港元作为对外推介宣传之用。

企业逆境自救

  香港企业在非典时期更是逆境自救、奋发图强。香港旅游业界联盟倡议发起了“同心为香港”行动,口号是“人人消费,大家受惠”,参加行动的商家要为顾客提供折扣、优惠或奖励,鼓励市民消费。香港饮食业为了吸引市民外出用膳,八大商会推出了饮食优惠,并在每一个菜式中抽出3港元成立基金,作为推广、促进市民消费之用。
  香港不少大型企业平时已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开发自身的资讯网络系统,非典时期则充分利用这些网络与客户保持正常的联系。比如,多家香港银行在非典暴发后迅速借助互联网完成多项交易,如账户查询、转账、缴费、汇款等。
  非典时期,很多海外买家不敢来港谈生意,一些国家甚至禁止港商参展。对此,不少香港中小企业实行了“以洋制洋”的策略,即在欧美等主要销售市场上,聘请当地人士推销香港产品。这样既可减轻海外买家对感染非典的担忧,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生意,又不会给企业带来太大的负担,因为大部分当地推销员采用无底薪的“多劳多得”佣金制。

市民经历洗礼

  香港市民也经受住了非典的考验:渐渐从不习惯戴口罩到习惯,从不理解隔离措施到主动配合接受,从最初的莫名恐慌甚至盲目抢购到在科学预防之下的如常生活。在周末或节假日里,酷爱旅游的香港人更是走出家门,远足郊野,人们在海边沙滩上或公园森林里纷纷摘下口罩,大口呼吸新鲜空气,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增强战胜非典的信心。
  正是由于措施得力、众志成城,在祖国内地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援下,香港战胜了非典。而2003年6月底签署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更为香港经济再次腾飞增添了动力,香港经济自此逐渐复苏,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期。
  有海外媒体评价说,面对非典危机,香港特区政府、企业和市民都及时地作出了有效应对,经受住了考验,表现出一个理性成熟社会的应有风范。香港自然资源奇缺,最大的资源是背靠祖国内地、最大的财富是香港人的勤劳智慧和适应能力,非典时期使香港人的这一英雄本色大放异彩。

  相关稿件
· 铭记1998:香港打响金融保卫战 2007-06-29
· 屠光绍:内地与香港证券市场有相当的互补性 2007-06-29
· 香港海洋公园老板盛智文:香港就是我的家 2007-06-29
· 朱经武:内地为香港科技创新提供平台 2007-06-29
· 唐英年:香港目前的通胀率是1.5%左右 2007-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