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上旬,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向各地银监局和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下发紧急通知,标题就是《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的通知》,对银行机构加强信贷管理进行窗口指导。 资本市场过冷,中国经济无法复苏;资本市场过热,可能损害银行系统和实体经济,管理者在冷热之间寻找平衡,如果一味以货币与投资刺激经济,当通胀预期比目前更为严重时,后遗症将严重影响经济复苏的步伐。 4月以前,由于谁也无法预计经济是否真正复苏。因此,政府部门内,没有谁敢提现在就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银监会只能以个别官员在论坛上提示风险的形式,表示担忧。但A股市场从去年11月至今70%以上的涨势,与房地产市场与2007年相同的交易量,加上内查显示的贷款风险,让货币主管部门惊出一头冷汗。国际评级机构对中国金融机构大量放贷后坏账率上升的结论,同样让人无法安心。实际上,根据银行内部人士的常识,信贷发放增量超过20%,坏账将处于高发期。 国家统计局一再强调的经济乐观复苏数据给央行、银监会垫了底。6月25日,国家统计局官员解疑宏观经济,基本断定“经济见底回升”,谷底在去年四季度。国家统计局认为,需求不足仍是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外需不足、产能过剩与通胀预期抬头成为经济复苏三大障碍。很明显,外需不足与产能过剩非宽松的货币政策所能解决,在已经出现通胀预期的情况下,继续年初的货币政策,只能使情况更加恶化。虽然国家统计局强调下阶段仍要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但可以肯定,如今再用年初的虎狼药已经不合时宜。 从国际情况来看,美国5月份经济表现好于预期,机械及相关产品订单不断上升,最为重要的是两项指标,不包括国防用品和飞机的资本财货订单,5月份飙升了4.8%,创下近5年来的最大月度涨幅。美国商务部的报告显示,5月份的预售屋销售量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较前月下降了0.6%,较上年同期下降近三分之一。5月份的预售屋价格中值为22.16万美元,为去年1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预售屋存量也出现下降。 给资产注入泡沫大功告成,房地产市场在美国和中国两地的复苏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政府已经注入了足够多的资金,现在只要静等投资增长货币乘数上升即可。不可能美国去杠杆化到什么时候,中国就发行基础货币制造通胀到什么时候。 更严重的是,由于外汇再升、人民币升值预期再起,中国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副司长管涛不得不出面表态,称中国5月出现外汇资金流出下降,是因为全球信贷紧缩,去杠杆化有所缓解,“很难下判断说热钱又回来了”。今年5月,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体系因净购买外汇而占用的人民币资金高达2425.6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净买入约355亿美元
(1美元=6.8341元人民币)的外汇,这是今年以来该数据首次突破2000亿元人民币。中国目前实行的人民币与美元软性挂钩,压制升值预期,结果必然由国内通胀消化升值因素。 一方面有通胀预期,另一方面有坏账风险和资产泡沫。仿佛是给坏账和泡沫担忧作注脚,6月24日,审计署公布2008年度有六家商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违规发放土地储备贷款、虚假按揭贷款以及向不符合条件的房地产企业提供贷款215亿元。审计署还特别指出,当前利用专业优势或内幕信息操纵股价从中牟利的重大违法情况比较突出。有的涉及上市公司高管,有的涉及股评专家,有的是上市公司与其关联公司联手操纵股价。银监会的《通知》特别提出严控信贷质量,确保信贷资本进入实体经济,而不是进入股市楼市。如何将现有的资金从各个角落引入实体经济,引入资源收购、并购重组等,才是目前值得关注的焦点问题。 恐怕更让政府安心的是,进入股市的民间资金越来越多,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货币与资本两个市场全身而退,而不必冲在第一线充当大头兵。 每次银监会动真格检查资金流向,资本市场的热度都会有所下降,每当央行强调经济过热,4到5次小幅提升利率,资本市场就会将恐慌情绪转为实际的撤资行为。如果国家统计局的乐观预测成真,那我们就不能指望宽松的货币政策重现市场。虽然央行等部门一直强调保持货币政策的延续性,但看货币的释放与回笼,比听其宣言来得更准确。 当然,收紧货币和信贷以不影响信心为前提,不会大刀阔斧,而是边走边看边调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