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黄浦江上游死猪漂浮事件成为一时热点。据上海市政府通报,从3月8日以来,上海方面打捞起的死猪总计上万头。据人民日报记者观察,上海方面称对于死猪事件并没有刻意隐瞒,但信息发布方式仍有改善余地。 据人民日报报道,黄浦江浮现死猪的现象并非今年独有,“一年总会捞出三四千头”。今年之所以引起关注,一个重要原因是数量较大。虽然对于多少死猪会污染水质的,尚无科学的结论,但死猪与作为自来水来源的河水并存,引起市民不舒服和对水质的安全表示担忧,完全正常。承认这点,相关职能部门的行动和反应就应更直接迅速。 死猪事件,还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舆论发酵。这里面既有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也与对政府监测的不够信任有关。通常,公众对于身边污染的警惕性会高于职能部门。相关职能部门如接到反馈,立即回应,并着手调查,跑在恐慌和谣言的前面,对安抚公众、平稳事态,大有裨益。上海方面称没有刻意隐瞒,但在“刻意隐瞒”与公众的正常期待之间,还存在一个通报方式及通报是否及时的问题。比如,影响力极大的@上海发布
出现了迟迟不发声的现象,实在不应该。人民日报记者认为,信息发布方式仍有改善余地,或许正在于此。 随着打捞接近尾声,死猪风波正慢慢淡去。但到目前,死猪的具体来源仍存疑。人民日报称,“根据死猪耳标等养殖信息,上海松江区农委相关人士推断死猪基本来源于上海的上游地区”。这种说法,对事件的追责而言,远不够清晰。且常年出现数以千记的死猪,为何仅限于打捞,也应当引起相关方面的反思。 如果说黄浦江浮现死猪,是一种被动接受的结果,那么,潇湘晨报记者在浙江嘉兴的采访或许揭示的是另一种根源性的污染状况。在原本的鱼米水乡,一些河流因为常年的死猪浸泡和猪粪的排泄,已无鱼可捞,捞猪在当地成了渔民的副业。由于经历寒冬,猪的死亡率提升,污染状况进一步凸显,乃至出现污染转移,影响到了下游河流。 按理说,饲料供应和市场需求的旺盛,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规模养殖成为可能,也给更多的村民带来了致富的机会。但不可忽视的,这些规模化养殖也给当地居民带来了环境的困扰。除了死猪,猪粪也成为污染的另一来源。尽管当地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严厉制止乱扔现象,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其中主要原因是,对于死猪和猪粪的处理能力还是未跟上。 当养殖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死猪以及猪粪都将会成为不可忽视的大问题,而相关的硬件设施和风险应对并没有跟上。当然,这与养殖户对猪粪和死猪的不当处理有关,不过,相对于污染重的化工厂,这种污染在最初更容易被忽视。对于经济模式的调整,政府应保持一定的预见性、指导性和规范性,无论是硬件条件还是监督方式,都要与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的转变保持匹配。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概念,环保观念在发展中的地位被进一步突出。黄浦江死猪现象以及嘉兴的生猪养殖所带来的环境危机说明,美丽中国由观念进入现实任重道远。其中,政府以及社会重视环保,如何治污是一方面,而相对于治污,美丽中国的建设更指向一种生产和发展模式的升级——防污先于治污。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需要面对新产业、新格局、新问题,在环境保护、环境治理上,对自身角色做出相应调整,同时提升区域间合作。这样,“美丽中国”,并不遥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