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报道,继财政部之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也在官方网站晒出自己的2011年部门预算。不过,公众关注的“三公支出”从账本上并不能直接看出来。 财政部门是预算管理单位,在预算公开特别是“三公支出”公开上理当做各部门的表率,然而,在财政部门预算上却没有看到“三公经费”支出的账本,让人遗憾。 就在3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在2009年和2010年大幅压缩的基础上,2011年继续压缩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今年6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中央财政决算时,将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情况纳入报告内容,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可见,中央是下定决心要本级“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向社会公开了。在这种情况下,财政部门没有在预算中列明“三公支出”,实属不该。因为财政部门公开预算具有示范效应,财政部门不公开“三公支出”,可能被其它部门所效仿。 长期以来“三公经费”居高不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诟病。2010年中央电视台曾披露,全国“三公经费”每年高达9000亿元,比公共安全经费预算和国防预算经费都高出一大截,相当于年财政支出的30%。人们期待通过“三公经费”账本的公开,倒逼政府部门审慎对待公共财政资金,树立节约意识,把有限的纳税人的血汗钱,用在改善和促进民生的关键领域,减少“三公”消费和支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在对公开“三公消费”这一话题分析后发现,有近六成的网友对中央财政公开“三公消费”寄予了厚望。可见,公开“三公消费”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 “三公经费”公开固然迈出预算改革的重要一步,但如果公开的只是形式,只是一个大而化之的“粗线条”账目,只是公布某中央部委去年公费出国花了多少个亿,某省去年公务接待花了多少个亿,而没有细化的账目,这项改革就会流于形式,失去意义。因为“三公经费”公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公众知情,接受公众的监督,通过公众的监督促使政府预算更加规范、合法。如果公众从中既看不到某个具体的部门以及具体的事项到底花了多少钱,也无法判断这些钱到底花得合理不合理,这样的公开没有实际意义。因此,我们既要推动各级政府、各部门公开“三公消费”,同时还应当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三公消费”信息公开,特别是对于那些拒绝公开“三公消费”,或者以虚假数字糊弄公众的政府部门应该有所惩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