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三公消费”是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旅游以及超标准的奢华消费。相对政府部门正常的公务接待、公务出访、公务用车消费,不当“三公消费”的延伸显得过于奢华,过于浪费。“整治‘三公消费’是年年提年年有,年年有年年提,但不是‘雷声大雨点小’,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果不能出实招、出重拳,国家改革发展成果将被某些特权者坐掉、吃掉、玩掉,人民群众的信赖也将大受消耗”。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教授,山河智能董事长何清华3月8日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
何清华对“三公消费”问题的担忧,并不是仅对周边现象的认识。据媒体披露的数据,公务消费支出已达到9000亿元,不仅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例大,且呈逐年增长态势。两会中,《狠治奢华
施惠于民——对“三公消费”治理的几点建议》的提案受到了广泛关注。
“三公消费”为何如此“顽抗”?根据何清华分析,“三公消费“难以治理原因有四:一是行政开支决策缺少公众监督,相关运行信息不透明;二是对政府官员的监管在行政权力运行透明度较低的条件下,容易形成“上级不好监督、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的监督“死角”,难以形成规范管理、监督管理和严格管理的体制与机制;三是公共资源的责任主体未能落实到人,行政成本考核未能纳入政绩考核范畴;四是当前财经管理制度中关于预算的约束条款欠缺,且对预算外资金的监管较弱。
何清华建议有关部门,充分运用“公开透明”和“民主监督”做实、做细、做好监管。何教授认为,要制定统一的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支出模板,细化预算科目,使预算有据可依。对不涉及国家机密的预算细目,不仅要向各级监管机构公开,还应通过媒体等多方位渠道向普通老百姓公开。各级监管机构要对预算执行的严格审查,将行政支出成本纳入考核范畴,必要时采取“一票否决制”;
“三公消费”管理也要进一步细化,比如各种接待标准、接待规格、接待费用都要有有详细规定,费用报销时须注明事由、用餐人数和人员名单等;要强化法律监管,将不当“三公消费”纳入惩治腐败的范畴。如果有不当“三公消费”,就可能丢位子、进班房;要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设立投诉举报专用电话并建立民间观察员制;由各级监管部门开展纠风检查,适时公布媒体。
“‘三公消费’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前途命运,只有奉公廉洁,才能取信于民”,何清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