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三农”、欠发达地区、民生、社会事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一边增加“三农”等重点支出,一边压缩一般性支出,特别是规定出国(境)、车辆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三公”经费原则上零增长,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些内容,受到了代表、委员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这是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就压缩“三公”经费提出明确的要求,具有刚性的约束力和鲜明的宣示意义。长期以来,由于公费出国(境)、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三公”消费居高不下,群众反应十分强烈,社会舆论多有诟病。每年全国的“三公”消费到底花了多少钱,在行政支出中占有多大比例,“三公”消费中有多少是合理的支出,又有多少是不合理甚至涉嫌违法犯罪的支出,诸如此类的问题,总是让人们感到无比纠结。这几年来,各级党政机关和职能部门在压缩“三公”经费上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实际的成效,但由于有关信息未尽公开透明,使得公众对这些工作和成效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三公”消费的疑虑迟迟难以消除。 现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三公”经费实现零增长,既是对进一步压缩“三公”经费提出了明确的高标准、严要求,也是就这项工作向社会做出了庄严的承诺。在近几年压缩“三公”经费工作的基础上,如果今年“三公”经费按照要求实现了零增长,就足以向全社会证明,“三公”消费畸高的问题并不是不能解决,只要严格执行政策,大力强化监管措施,就一定能够将“三公”经费控制在合理的水平,最大限度地遏制铺张浪费和腐败行为。 此外,关于公众要求公开“三公”经费的问题,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今年“三公”经费零增长,实际上也对此提出了解决方案。为何一直没有正式公布“三公”消费的数额?最常见的一个说法是,“三公”消费涉及的事项过于分散和复杂,各级政府预算并没有把“三公”经费单列出来,统计起来难度太大,也很难做到全面准确。为何政府预算中不把“三公”经费单列出来?最常见的一个说法是,“三公消费”属于公务消费,与不同的部门和具体事项挂在一起,在目前的财务制度下,在预算编制上很难单列出来。现在,对照今年“三公”经费须实现零增长的要求,可以发现这两个说法都是不能成立的。 首先,这几年每年压缩“三公”经费的数字都向社会公布,今年“三公”经费实现零增长的工作也要进行量化考核,说明有关部门每年都对“三公”经费进行了专项统计,今年同样也要进行这方面的统计,否则就不能统计出前几年每年压缩了多少,今年与去年相比是不是零增长。这也就说明,在现有条件下,“三公”经费是完全能够进行统计的。 其次,把分布在不同部门和事项下的“三公”经费单列出来,主要是在预算编制上多一道手续,以前该怎么分布的还可以怎么分布,最后把涉及“三公”消费的费用进行综合单列,并不存在实质性的困难。财政部最近发布《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预算决算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将“公务用车购置”和“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在预算中单独列示。这同样也说明,在现有条件下,“三公”经费是完全能够在财政预算中单列出来的。 政府工作报告规定今年“三公”经费零增长,透露了一个着力推进预算改革的积极信号。“三公”经费既能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示,其数额也能够进行全面准确的统计,下一步就应该是通过预算报告向社会公开“三公”消费的总体情况了。以今年“三公”经费实现零增长为起点,包括预算编制改革、预算监督约束、预算信息公开等多项改革在内,中国的预算改革之路必将越走越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