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许多人把此次日本灾后经济前景与二战后和阪神大地震后的情形相比,认为日本二战后和阪神大地震后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灾后重建的需求拉动,并由此推断这次灾后大规模重建有可能使日本经济出现“V型”复苏。然而情形是不是如此,我们还需要分析其大背景,全球经济产业格局的迥异很可能让这次情况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够迅速从战败后的阴影中走出来,迅速恢复了经济实力,有三大最重要的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一是美国在全球推行“马歇尔计划”,日本成为美国亚洲战略的重点扶持对象,日本获得了大量的物资采购,从而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打开了大门。
二是二战后日本在实现“经济自立”的战略指引下,大规模进行经济结构改革和工业体系建设,包括制订钢铁、煤炭、造船、电力等行业的生产合理化计划,把私人投资的40%吸引到这些行业,加快改造旧设备的步伐;设立日本开发银行和日本进出口银行,对重点行业的设备投资和进出口提供长期低利贷款,并直接对铁路、港湾、电力等部门进行财政投资,支持基础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修订税制,对企业设备实行特别折旧制度,加速设备更新等等,形成了日本的一次大规模资本积累。
三是日本选择了“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实现赶超,并利用国际经济“三低”(汇率低、油价低、工业原材料价格低)的有利条件,构筑了“日本制造”的强大基础。
再来对比一下1995年阪神大地震。阪神地震后,日本能迅速从灾害中走出来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就是,当时日本的债务余额对GDP之比为90%左右,财政赤字(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赤字)对GDP之比为5.4%,政府财力仍然充裕,足以让日本政府花费20万亿日元用于实施创新复兴计划。
日本在此次大地震后,能否像前两次一样,经济迅速复苏呢?情况恐怕不一样了,全球产业和经济格局的改变让日本所处的大背景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从重建的财力看,无论是债务总额与GDP之比、财政赤字与GDP之比,还是国债依存度,目前日本都是世界发达国家中最差的。政府没有充足的财力用于规模重建,与此同时,全球正处于脆弱的危机修复期,总需求低迷,同样饱受高债务、高失业率困扰的美国、欧洲经济体很难拿出资金来支持日本。再次,日本部分制造业恢复也可能遇到来自于中国等新兴制造大国以及德国等老牌制造大国的竞争。所以,地震将对日本乃至全球的产业经济格局带来深远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