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抓紧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相关工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促进此项工作加快推进。民革中央则建议厅局级以下干部取消专车,电子监控所有公务用车,大规模用车社会化等。(《京华时报》11月22日) 公车是“三公”消费里面的重要一项,每年消耗的财政资金数以千亿元,对于一个教育、住房、医疗等行业资金严重匮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实在是难以承受之重。公车改革是国务院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之一,温家宝总理也在今年3月指出我国已经具备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制度改革的条件,所以公车改革也是势在必行。但是,公车改革涉及的是行政自身的利益,所以仅靠行政机构自己来执行,恐怕还是不够的。 公车改革只有从财政公开透明上做文章,才有望遏制部门利益对改革的消解。我国目前公车的数量就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仅党政机关就有公车200多万辆,还不包括事业单位、军队、国企和超编车辆。这个庞大的公车群体,全部支出包括购买、维修、用油和司机的费用,每年需要支出数千亿元,仅财政支出就需要1500亿元至2000亿元。如果没有公开透明的监督体制,数千亿元的财政支出和公款支出,仅靠内部监督,无法避免腐败和浪费。 近几年各地的公车改革,大多走两条路,一种是建立公务用车中心,对公车进行统一支配,根据职务高低分配使用的权限和次数、里程等。另一种就是根据行政职务的高低给予现金车补。但因为车辆使用权仍然未脱离行政机关的领导,并且没有公开透明的财政支出公示,是否减少了行政支出、杜绝了公车私用和特权车等现象,外界无法监督,也难以得到公众的认可。公众担心的是,车补之后公车依然存在,公车集中之后公车越来越多。 公车改革的具体建议虽然看似严密,但如果没有财政公开透明化,没有有效的外部监督,就很难起到作用。就拿厅局级以下干部取消专车来说,如果车队或是车辆服务中心的车辆和司机,仍然固定为某些领导服务,形式上虽然取消了专车,但实际上却仍然存在。这种现象在现实中并不少见。另外,用车社会化虽然也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但如果缺少有效的监督,仍然会流于形式。比如公务车维修保养招标制,如果监督不到位,仅仅使公车腐败更加集中,却并不能减少腐败和浪费。而公务用车向租车公司公开招标或租用,也有同样的问题,政府招标中的腐败已经不新鲜,租车招标也同样难免廉洁公正。 对于触动自己利益的改革,执行机构都会以部门利益为重,对改革进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式的变动,所以,只有自上而下进行强力推动,执行公开透明的阳光财政,建立起有效的全方位监督,才能有望改变这一畸形的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