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挑战与选择
在此次会上,发布了农业部的一项研究报告。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研究员带领研究团队,围绕“十二五”时期和到2020年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措施进行研究,形成了《“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挑战与选择》的研究成果。 研究发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7个领域的28项指标基本达到了进度要求,总体上好于预期。“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民生得到显著改善。 研究认为,“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为国民经济社会的持续较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奠定了基础,为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赢得了主动,也为“十二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积累了有益经验:一是坚持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二是坚持统筹城乡的基本方略,三是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四是坚持不断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的关键举措。 研究显示,“十二五”时期和到2020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是:农业增长方式依然粗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难度加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任务艰巨;城市带动农村作用不强,推进城乡协调互动发展的进程缓慢;农村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要求迫切。 研究提出,应该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5个新要求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3项基本要求,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到2020年的基本目标任务,研究制定“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指标。在“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重点,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以调整城镇化发展方式为重点,加快推进城乡协调互动发展;以创新农村经济体制机制为重点,着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机制。 研究建议,(一)通过以提高耕地质量和改善农田灌溉条件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为重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二)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引导农村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农村服务业,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农村特定区域发展,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三)通过调整城镇布局,完善城镇功能,推进城镇化制度创新,来调整城镇化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城乡协调互动发展;(四)从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改革县乡管理体制,改革农村公共管理体制等几个方面,创新农村经济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机制。
中国的城镇化特征 中国的城镇化有几个突出特征。第一,农民工流动就业是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特征,从全世界城镇化过程来看这个特征非常明显。 第二,区域发展不均衡。城镇化起步到现在,从城镇化的密度和城市的布局层面来看,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京津沪城镇化的水平达到70%。 第三,规模不均衡。像北京、上海这两个城市的人口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两千万,但是全国城市平均人口不足52万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特征,行政性资源集聚,中国的城市没有实行自治,从小城镇、县级市、地级市、到直辖市,级别越高,权力就越大,中国的城市并不完全是由市场机制形成的,它很大程度上是由权力和资源造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