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研究部部长 韩俊: 农民工实现市民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过去30年,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城镇化过程。到去年我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6亿人,30年内增加4亿人以上。相关研究估计,到203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将会超过10亿人。 城镇化是中国的最大内需之所在,中国现在要减少对出口的依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推进城镇化是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城镇化可以促进居民的消费,促进投资增长,还可以优化就业结构,特别是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与同等的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水平依然有很大的差距,中国的城镇化远远落后于工业化的速度。我国的城镇化还是粗放的、不协调的城镇化。大量进城的农民工、流动人口普遍缺乏市民的存在感,他们没有把自己当做这个城镇的居民,因为基本的服务和社会保障没有普遍和均衡覆盖这个庞大的阶层,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的城镇化是不彻底的,中国的城镇化是夹生的。 农民工市民化需要解决几个问题,首先是就业问题。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必须以增加就业为前提,如果盲目地增加城镇人口,会导致过度的城镇化,造成进城当了市民的农民的贫困化。现在大家都在讨论刘易斯转折点是不是到了,我们的基本判断是农村劳动力的供求还是总量过剩,但是结构性短缺。还没有出现全面的、普遍短缺的情况。 沿海地区用工紧张,要素成本提高背后有两个趋势,一是沿海制造业升级,另一个是沿海的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产业配套条件基本改善,区域性的转移将创造更多的机会,制造业将在很长的时期里保持竞争力。 第二,实现农民工市民化要改革现行城乡二元的福利体制。目前,城市的福利政策与户口息息相关,包括城市的低保、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障、经适房和廉租房还有在公立学校就学等。需要改革以户籍人口为依据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最后,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中一定要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土地不但是农民生活的重要来源,它还是农民的一项财产权利。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是一项长期不变的政策,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今后的政策是在农民进城定居落户,成为市民后仍然要不断强化这项权利,不能强行要求农民放弃这种权利,更不能要求农民以放弃土地权利为代价来获得城市的各种公共服务。金融危机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两千多万农民工失业了,没有带来很大的社会问题,因为他们随时可以回到农村,这是一种社会安定机制。我们不要让农民拿着土地换城市的这个那个,从长远看不是保护农民的利益。 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还需要完善我们的城镇体系。中国现在向城市转移的人口数量非常大,不可能都集中到沿海地区或者某几个圈,更不可能集中到少数几个中心城市,但是我们的中小城市对农民落户的吸引力还是比较弱的,所以中国的城镇化,从农民工市民化的角度来讲,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农民的吸纳能力,在产业分布,在公共资源配置上,要努力缩小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差距,加强中小城市的建设,为了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村人口,需要合理引导城镇的空间布局,促进中小城市,小城市与各类城市的协调发展,推进都市圈、城市群的整体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