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司长 张淑英: 要有新的政策来拉动农民增收
伴随着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与农民增收问题是“十二五”时期保持三农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与“十五”相比“十一五”期间,农民增收有四个特点,三增长、一下降,一个是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二是家庭经营性收入稳固较快增长,三是转移性收入高速增长。一下降是财产性收入增速下降。 “十二五”时期农村劳动力就业面临新挑战。第一,外出农民工文化水平比较低,技能素质还不能与职位要求相匹配。技术工人和熟练工人招工难已经成为一部分地区近几年困扰一些企业发展的一个难题,也是用工荒当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第二,农民工还不能分享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农民工就业十分不稳定,而且享受到的社会保障非常低。 第三,农民工的基本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一方面农民工的劳动时间偏长,绝大部分的人劳动时间都超过了《劳动法》的规定。另一方面,农民工劳动合同保障也是比较低的,农民工和雇主或者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存在非常大的问题。没有劳动合同的保障,农民工随时面临被解雇的风险。 “十二五”时期,农民持续增收难度明显加大,主要有四大困难。 首先,工资性收入增速放缓。 其次,家庭经营收入增长贡献逐渐减弱。“十二五”期间,来自农业的收入主要受两方面条件制约,一是农产品市场价格的上升空间有限。二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大幅度增产的难度逐步增加,即价格的不确定和农产品产量的不确定,给农业的家庭经营收入的增长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此外,政策效应对农民增收拉动效应逐步减弱。前几年出台的政策趋于稳定,拉动作用逐渐减弱。因此农业政策应该有所创新,进一步通过农业政策的创新来拉动农民的增收。 最后,农民增收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在增加。最主要的是生产成本的上升以及灾害的不可预见性,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都对农民增收产生制约作用。 针对以上的分析,对于“十二五”期间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是把发展小城镇、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抓手。 二是深入发掘发挥小城镇吸纳农民工的潜力。政府要加大小城镇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建设的投资带动释放出强大的社会需求。 三是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大对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力度,建立就业信息体系和服务体系,在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降低农村劳动力流动成本。 四是把强化惠农政策,促进农业生产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保障。稳定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快农业生产规模化的步伐,做大做强农业生产这块蛋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