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曾经以发达的县域经济、占全国1%的上市公司,创造了闻名的“江阴现象”。在全球金融危机面前,江阴经济开发区以引进“科技领军人物”为主线,以科技人才撬动新兴产业,从而带动地方产业升级转型,探索出“化危为机”的现实有效途径。
一个人带动一个产业
2007年下半年,刚刚跨入转型发展门槛的江阴经济开发区警觉地意识到,延续工业经济时代的成功,不能重走“外延扩张”的老路。紧扣江阴“科技新城”的战略定位,江阴经济开发区逐渐探索出以引进“科技领军人才”为纲、发展新兴产业的“智造”之路。
江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常务主任孙小虎说“江阴的‘领军人才’战略,就是通过引进国际前沿领域的一名科技人才或一个创业团队,培育一个龙头企业,进而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
从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江阴经济开发区先后引进了20多位科技领军人才。良好的创业环境让创业团队如鱼得水,蓬勃兴起的“智慧产业”也迅速给开发区带来了回报。
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张雷和他的团队最初入驻江阴经济开发区创业园时,仅有2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300平方米研发用房。但仅用了一年时间,这个拥有风电核心技术的团队迅速完成了从图纸设计到样机并网发电的所有技术攻关,成为国内首家独立完成1.5兆瓦风机动态载荷和传动链系统设计认证的风电企业。去年5月,远景能源接到的一份美国订单就超过了30亿元,使它从诞生那刻起就跨入了“亿元企业”的行列。目前,远景能源已在世界风电基地丹麦的奥胡斯设立了全球研发中心,中国最大风电开发商国电龙源集团评价其技术“解开了制约中国风电自主发展的黑匣子”,并决定将样机安装在中国风力发电示范基地———江苏龙源南通风电场。
以“智慧产业”带动传统产业
“金融危机蔓延深化的时候,也是高端人才相对富余的时候,更是引进成本较低的时机。应该抓住引进领军人才创新创业,推动开发区进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孙小虎说。生物医药、微电子、纳米技术等行业成为引进领军人物的前沿阵地。
江阴经济开发区通过资产租赁的形式搭建了一个生物医药研发孵化平台———扬子江国际生物医药孵化园,并在美国硅谷设立专门引进科技领军人才的“创新驿站”。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扬子江国际生物医药孵化园已经聚集了来自世界生物医药领域32个生物医药领域的海归创业团队,双林、力通、瑞康健、博桥等企业已初步展现良好的前景。
合抱之木,生于微末。这些孵化项目可能只有几个人、几台电脑,却具有长成参天大树和“未来行业冠军”的潜质。
更重要的是,江阴通过把“智慧产业”嫁接到传统产业加速了地方产业升级。江阴中科英特雅光纳米技术有限公司从事新型界面功能材料的研发与生产,经开发区牵线与当地著名服装连锁品牌海澜之家合作,为西装、衬衫等成衣面料做后处理,使之具有“自清洁”功能。使用这一技术后,一件西装的成本增加约30元,但售价能提高300元,企业利润相应提高15%左右。
发展新产业,政府担当“加速器”
陈玉平2007年10月带领团队来到江阴创办了江阴力博医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血液体外诊断试剂检测卡,3分钟就能精确测出血型,填补了国内空白。由于公司当时已有6个品种转入中试阶段,很快即可产业化,江阴经济开发区一开始就给了5000平方米厂房,3年内免租金,1000平方米的实验室也只收物业费。目前,力博已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体系考核,手上的订单有300万片,但月产能只有10万片。为缓解供不应求的局面,开发区又以优惠的价格给了公司50亩地建厂房,建成后年销售额将达四亿到五亿元,有望进入国内血液试剂行业前三位。
陈玉平说“对于高科技创业企业而言,如何走出第一步最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开发区的扶持和服务担当了孵化器和加速器的角色。”
根据转型发展的要求,开发区专门研究扶持发展的个性化政策,对留学归国创办企业的留学生在房租、物业管理费、个人住房、税收等方面提供减免、补贴等优惠政策;对满足条件的项目除享受市财政给予的100万元、60万元、40万元创业资金外,区财政给予同金额的支持。同时,中科招商、美国湾区、硅谷天堂、新加坡ICH等风投基金、产业基金已经入驻开发区,为区内企业提供风投、担保、PE等多种形式的金融融资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