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两会报道特别策划:信心中国]
|
资料照片 | “上城里”——长期以来,许多农民习惯于这样说进城市。 一个“上”字,说出了城乡的落差,像有一道无形的壁垒横亘其间。然而今天,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幕在全国拉开,长期割裂的城乡发展模式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嬗变。
统筹城乡发展由理念变成具体实践
从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出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算起,“新农村”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央文件里至少已经出现过五次。 2005年10月8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再次被提出,并明确地指出了其20字内涵。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它意味着中国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这一时代的特征,被精炼地表述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 三年多时光,弹指一挥间。如今,河南省淮阳县朱集乡邵楼村村民邵学润用八句话概括了这三年农村的巨变:上得起学、治得了病、养得起老、走得好路、挣得到钱、做得了主、学得到艺、看得到戏。他说,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希望照亮了农民的心。 曾在2006年为取消农业税铸造“告别田赋鼎”的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2008年更是再铸“恩惠鼎”,十条铭文历数免除农业税、各类农业补贴、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民子女免费上学、农民工免费培训技术等涉农新政。她说:“惠农政策给我家7口人带来收益5000余元,深感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关心……”
“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写照下的“三农”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但打破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已经由理念变成了具体的实践。
“多予少取放活”惠及亿万农民
近年来连续公布的数个中央“一号文件”,支农惠农的好政策年年出实招,年年见实效。几年来,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各项支出年均增幅超过了20%:2005年为2975亿元;2006年为3397亿元;2007年为4318亿元;
2008年为5955.5亿元。 2009年国家将继续增加对农业的补贴,在2008年补贴1028.6亿元的基础上,今年预计将达到1200亿元。 2008年,我国20多年来第一次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五年超过6%。近五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累计增加2000多元,年均增收400多元,也是历史上的首次。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由‘民工潮’向‘创业潮’转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对记者说。 据测算,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总数约占全国乡镇企业总数的20%。农民工返乡创业,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规模化、特色化,加快了城镇化、工业化进程。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预测,“十一五”期间农村每年会平均增加4000多亿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新增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将超过两个百分点。
公共服务阳光普照农村
55岁的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农民孟庆元去年与妻子同时遭遇车祸,他成了植物人,妻子也丧失劳动能力,生活陷入困境。孟庆元一家的“低保”申请获得了批准,每人每月80元的低保救助金保障了全家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山东省莱芜市的农民,市里每年补贴1000多万元,让农村老年人与城里人一样,按月领养老金。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设想,国家正加快推进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体系,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要全面建立。 截至2008年底,全国有4284万农村困难群众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全年支出农村低保资金222.3亿元,平均补助水平每人每月49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让农民看得起病。江西吉安市青原区村民刘海根去年患心脏病住院,花了六万元的医药费,他在当地卫生部门报销了1.2万元。 “我交10元钱参保,居然能报销上万元,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目前,像刘海根这样被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在全国逾8.15亿人。 从2007年春季学期开始,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被免除了学杂费,该政策惠及近1.5亿名农村中小学生。 中央政府每年还拨款60多亿元用于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一五”期间,全国总体计划将为此投入600多亿元。与此同时,农村用电与城市用电实行同网同价。 尽管还需要迈一道又一道坎,但亿万农民参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渐行渐近,城乡协调发展之路越走越宽,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新的希望和经济腾飞的重要动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