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两会报道特别策划:信心中国]
|
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 如果不是因为金融危机,深圳市浩景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也许现在还是一个纯外贸企业。这家企业以生产厨房小家电和日用陶瓷为主,产品全部出口到欧洲、中东和东南亚地区。直到去年9月份,其年销售额还能达到1300万美元,但是金融危机使其订单迅速下滑了一半。 “如果不转向国内市场,我们真不知道怎样发展。”该公司副总经理陈军坦言,浩景丰已经把市场重心完全转移到国内。浩景丰只是沿海地区千千万万正在寻求国内市场出路的企业之一,金融危机迫使他们调转船头立足国内市场。
扩大投资拉动内需迅速启动
中央政府已明确将扩大内需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表示,对于眼前的经济危机,短期还是主要靠投资需求来拉动。 国务院已原则通过了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十个重点产业分别是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和物流业。 专家说,目前,我国很多产业存在着极度分散、布局不合理、高耗能、环境污染等现状。因此,振兴产业,绝不仅仅是投资那么简单,而是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比如汽车、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产业振兴规划,着重提出了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加快行业重组。
扩大内需政策已不同程度地显现出积极效应。有关专家指出,信贷投放有所增长显示了经济形势已经出现了好转的信号。去年11月份,新增信贷大约4769亿元,12月份7400亿元,今年1月份16200亿元。
警惕新一轮低水平重复建设
一些专家指出,靠投资扩内需要谨防出现新一轮盲目建设。如果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那么,这样的投资将造成“内需性浪费”。 联合国贸发会议投资和企业司经济事务官员梁国勇提醒,投资对扩内需、促增长的作用直接、迅速、立竿见影,但一旦政策放松,地方盲目建设、重复投资、忽略环境和社会代价的投资有可能大行其道。因此,政府应将扩大投资规模和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国民经济区域布局和缩小城乡、中西部差距结合起来。 国家发改委投资所研究员张汉亚也提醒,投资的“市场准入门槛”不能放松。他说,为扩大内需,国家采取一些鼓励投资的政策是非常必要的,但不能因此而放松环保、能耗、技术、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和严格管理。 同时,要继续解决目前存在的标准偏低、管理不严、阻力较大、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标准,完善各行业的准入标准和相应立法;要继续制止一些地方政府投资建设“首长工程”“形象工程”、干预企业投资决策,降低投资准入标准等行为。 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主任王耀说,过度投资基础设施是不可取的,有些问题用扩大投资量不能解决,而只有用改善具体投资中的管理方法才能解决。 “比如说铁路,平时运输量没有饱和,只有节假日才不够用,因此这不是多修一条铁路的问题。多修铁路,也许高峰时候够用了,但平时就闲下来了,也是资源的浪费。这时需要做的是用软的管理解决硬的需求问题。”王耀表示。
内需战略必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一些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内需驱动型经济的基础和前提,是中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中最该解决的。 “从经济学上看,提高消费,一方面要提高收入,另一方面要提高边际消费倾向,提高居民收入和完善社保体系最重要。”梁国勇说。
梁国勇指出,必须纠正医疗和高等教育等领域过度市场化的问题,中国已经具备了建立和完善全民社保体系的内外部条件,应当在这方面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 西方国家的历史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美国在上世纪30年代应对大危机的过程中,初步建立了失业保险等关键的社保体系,这对面临总需求严重不足的中国来说,尤其值得借鉴。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指出,在社会保障之外,还有一个问题要解决,那就是收入分配问题。 樊纲认为,近年来由于国际大宗产品大幅涨价,我国资源性行业获得了大量的收益。这在国外,被叫做资源租,归全民所有。在中国,这一收益却作为企业利润形式存在,并且长期不进行分配。再加上其它一些国有垄断性企业获得的大量利润也不分红,于是财富就不能最终转移到消费者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