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关键要消除农村市场六大障碍
    2009-02-27    梁达    来源:上海证券报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的形势下,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因为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潜力巨大、拓展空间可观。通过消除诸多障碍、促进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是我国扩大内需特别是促进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迫切要求,也是广大企业积极应对挑战、在危机中捕捉商机和赢得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当前扩大内需的重要课题之一是要采取积极措施推进农村消费市场发展。

  农村消费市场与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实现73734.9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同比加快了4.4个百分点;代表农村市场的县及县以下零售额实现34752.8,增长20.7%,加快4.9个百分点。
  城乡消费品零售额的增幅差距,2006年为1.7个百分点,2007年为1.4个百分点,2008年继续维持在1.4个百分点。农村市场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29.7%提高到2008年的30.9%,拉动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由3.8个百分点提高到6.7个百分点。这表明,城乡消费品市场增幅差距保持稳定,城乡市场增速同步加快。
  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我国城市化步伐加快,县城零售额加速增长,全年消费品零售额达12212.8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同比加快5.5个百分点,其增速不仅分别高于城市和县以下零售额0.7和3.3个百分点,也是近13年来最高的增长速度。
  从东、中、西部区域消费品市场发展变化看,人口比重与市场份额极不相称。与上年相比,2008年各区域零售额增速分别为21.4%、23.1%和22.3%,同比提高4.3、4.9和4.3个百分点。从各区域市场份额看,东部地区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8.6%下降到58.3%,中、西部分别由上年的24.3%和17.1%提升到24.5和17.2%。与三大区域所占的人口数相比可看出,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与目前所占消费份额极不相称。7.4亿的农村人口在全国消费品市场所占份额仅为33%,而占全国人口43.9%的城镇人口,却占全国67%多的市场份额。
  影响农村消费份额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减少、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城郊周边农村转移城市消费、农民人均购买力低等。
  农村市场的潜力正在逐渐释放。从农村市场看,中国有近六成人口约8亿生活在农村。尽管农村居民的收入低于城市居民,但其基数巨大,且农村人口的收入也在稳定增长,所以农村城镇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将是非常明显的。
  8亿农村人口中大部分人都能达到现在一般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这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是巨大的。据测算,目前1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大体相当于3个农民;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100-120万人口从农村转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2.7-3倍,约拉动最终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一步加快,带动了周边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发展。此外,农民进城打工进一步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转移,促进部分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推动其消费增长和消费结构变化。
  目前,农村市场对全国消费市场的推动力在不断增强,影响力也在逐渐拓展。有三大因素影响了我国农村市场由低迷走向繁荣:第一,减免农业税等惠农政策大大增强了农民的购买力;第二,国家一系列政策净化了农村消费环境;第三,农村政策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六大因素阻碍农村消费市场可持续发展

  第一,预期收入不确定。在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诸多因素中,收入是最直接、最具决定性的因素。2000年以来,农民收入50%以上来自家庭经营收入,近40%来自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中有60%多来自农业收入。
  农民经营农业要承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使得农民收入不确定性增大。一是长期对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业生产基本还是靠天吃饭,下一年收成无法预料。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价格受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供求关系以及各种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价格走势难以预料。三是农资价格不稳定,上涨速度过快。此外,工资性收入同样存在不稳定因素。
  农民预期收入不确定,决定了农民总是为未来多做打算,有了钱也要尽可能多储蓄,以备将来不时之需,制约了农民现期消费需求。
  第二,农村零售业欠发达,商品流通不够通畅。零售业进入门槛低,大多数农村个体商业仍是传统的“夫妻店”,经营规模小、层次低、业态单一,经营商品品种只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多数大件物品还得到县城去购买,出现农民购买商品成本高于城市现象,抑制了农民消费欲望。
  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也出现了一些专卖店、超市、连锁店等新型的零售业态,但规模较少,产品单一,供需矛盾仍较突出,发挥作用有限。一些大的企业集团也看重农村巨大的消费市场潜力,但由于农村地域广、经营成本高、商品利润薄、农民购买力低,很多大商家和企业集团不愿意到农村开拓市场,造成农村商业流通网点少,经营形式落后,影响了农村市场的拓展和消费潜力的提升。
  第三,农村消费环境仍制约消费需求。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跟不上消费需求。农村电网网架结构薄弱、供电设备老旧、电能质量较差,很多乡村还未通自来水,基础设施不完善阻碍了家电商品在农村的快速普及。二是农村消费安全问题仍较突出,弱化了农民的消费欲望,如假冒伪劣商品向农村转移的迹象更加严重,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三是农村商务服务业发展滞后,售后服务无法保证,特别是家电产品的安装、维修等。
  第四,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有待完善。近年来,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农村低保政策、农村医疗合作制度解除了农民的一些后顾之忧。但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严重落后于城镇,在农村,治病难、养老难已成为普遍现象。总体上仍存在社会保障面窄、保障水平低、服务滞后等问题,农民对未来的顾虑仍较多,自我保障意识强,储蓄用于防老养病、子女教育仍是首选,即期消费受限制。同时,受农村传统消费观念影响,多数农民消费仍以“量入为出”为主。
  第五,消费观念保守。收入水平只决定了购买力的大小,而消费能否最终实现,也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观念。在中国农村,攒钱留待以后消费现象普遍存在,“贷款消费”和“超前消费”还未被大多数人接受。这种消费观念降低了国家刺激消费政策的执行效果,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消费对生产的刺激和导向作用,不利于农村消费热点的形成和消费需求的扩大。
  第六,生产经营单位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仍普遍存在。目前,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决定了大量消费品在农村缺乏市场。相对城市而言,由于面向农村的商品利润低,农民购买力不强,不少生产厂家都将眼光放在城市,而放弃了广大的农村市场。加之,在农村日用品的功能、款式、价位等方面大多以城市市场为参照系,不能根据农村市场的需求生产农民需要的产品。一方面造成农村适销对路的商品不足,花色陈旧,品种单调,种类不全;另一方面,一些日用品又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使农民难以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影响了农民的正常需求。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