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看美国 白宫经贸高官访华 战略眼光有多远
    2006-12-12    新华社记者刘洪12月11日发自华盛顿    来源:经济参考报
    美国许多部长最近两个星期最为忙碌的一件事,估计都是在为访问中国做准备——本月14日至15日,中美两国将在北京举行首次战略经济对话。
    听取企业意见、接受媒体访谈、发表立场声明,财政部长保尔森、商务部长古铁雷斯、能源部长博德曼、贸易代表施瓦布等等,每位高官都忙得不亦乐乎。他们肯定不会轻松,因为他们面临的不仅仅是中方一个对手,还有隐藏的第三方——国会。
    事实上,美国高度重视这次战略对话,既是出于对中国重要性的肯定,也是基于国内政治的考虑——这是民主党掌控国会后美国首次战略对话,时机相当的微妙和敏感。
    美中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主席沃尔茨就对笔者表示,布什政府在此时举行战略经济对话是明智之举,“显示出布什政府采取了领先的姿态,至少是在中国议题上显示出采取了领先姿态”。
    在拉姆斯菲尔德被迫下台,伊拉克政策成为布什“负资产”之际,经济问题和中国问题正成为布什挽回声望的核心话题。美国此番派遣这么多部长前往中国,就是希望在中美经济关系上取得突破,分化民主党,增加与民主党控制的国会进行周旋的资本。
    政府和国会的较量,将是美国政坛未来两年最常见的风景。曾威胁对中国进口货物征收高额关税的民主党参议员舒默已表示,如果保尔森得不到理想的成果,他将会继续推动对华实施贸易制裁。而美国多位官员已发出警告,国会不要让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占据上风。
    有没有第四方?有,那就是美国企业。启程前,保尔森、古铁雷斯、施瓦布等要员都分别会见多路企业界的代表,听取他们就美国对华政策的意见和建议。
    美国企业施加的压力是多重的。比如,在和保尔森会谈时,一些企业就认为美国在战略对话中,应把促使“人民币升值”作为首要目标。为什么?在这些企业看来,人民币汇率问题导致美国产品缺乏竞争力,由此造成中国对美贸易盈余巨大。此外,还有企业要求中国开放市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
    美国企业→美国政府→中国政府,这是美国在中国问题上一贯的施压路径。但也有例外,比如,日前美国24个企业团体就直接向美国政府施压,要求政府“撤销或彻底更改”其对华出口管制新建议,因为这个措施损害了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在本周中美对话中,这也是一个焦点话题。
    重重压力之下的中美首次战略经济对话,牵动着世人目光。理性一点看,有压力是正常的,任何政府在重大决策前都必然面临各种压力。关键是当事方能否采取理性、建设性的态度去化解分歧,达到双赢甚至多赢的目的。
    保尔森的行前谈话就很值得人回味。他意有所指地表示,外界不要对具体成果抱太高期望,因为在他看来,“美中能切实深入地交换看法,本身就是一个有意义的进展”。
    美国媒体也普遍注意到中国政府日前作出的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表态。《华尔街日报》就说,这显示了中国在为保尔森访华做准备。该报援引外国专家的话说,把中国当成全球贸易失衡的替罪羊是不公正的,美国贸易失衡一个重要原因,是本身的高消费率和低储蓄率问题,这不是中国能够解决的。
    总体上来看,用句保尔森曾多次讲过的话,中美在许多政策性问题上并没有分歧,分歧主要在实施的时机上。
    中美首次战略对话是双方加强合作、消除分歧的一个契机。但能否取得进展,就取决于各方在压力之下能否把握住大家都能接受的时机——既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也要有审时度势的判断力,更需要有相时而动的战略眼光。
  相关稿件
· [刘洪看美国]美国石油大亨的"宣传阻击战" 2006-12-05
· [刘洪看美国]美国“黑色星期五”的商业文化 2006-11-28
· [刘洪看美国]保尔森充当布什政府“关键先生” 2006-11-21
· [刘洪看美国]美元新与旧 价值两重天 2006-11-14
· [刘洪看美国]美国楼市在“软着陆”与“硬着陆”间徘徊 2006-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