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证监会网站公告,今明两天,创业板发审委将像走马灯一般召开多个会议,对13家提出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进行过堂会审。一旦这些企业得到了发审会颁发的“准生证”,创业板的大门就算是在中国股市打开了。 市场管理当局开设创业板的目的,按照官方说法,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但是,站在不同立场的人,对于创业板还是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看法。对于能够敲开这扇大门的创业投资企业来说,他们像阿里巴巴那样掌握了“芝麻开门”的仙诀,凭着资本市场的魔力,轻松地成为让人艳羡的大富豪;而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来说,创业板的出现,很可能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在接受投资机遇诱惑的同时,可能更多地要承受无法想像的市场风险的折磨。 创业板是高风险市场,这是市场管理当局反复宣喻的一个“市场知识”。这种风险的体现是多方面的,由于创业板上市企业投资的高科技行业不一定成熟,投资可能出现失败;而创业板上市公司一旦出现丧失上市资格的情况,交易所将立即对其实施直接退市处理,投资者一不小心就会血本无归。从近期媒体广泛报道的创业板开户率太低来看,这种风险教育似乎已经起到一点效果。这是一种正确的做法,在主板市场上听了太多的美丽言辞却损失惨重的中小投资者,面对再一次的蛊惑宣传,应该学得聪明一些,把自己的钱包捂得紧一点了。 对于创业板市场的风险,投资者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而在防范市场风险这个关节点上,管理当局负有更重要的责任。虽然按照创业板市场的规定,一个企业即使上市了,如果又出现了不符合标准的情况,还是必须接受退市处理的,但到那个时候,这些企业已经圈进了几个亿的资金,掌门人已经登上了“富豪榜”,真正受损失的其实是买了他们股票的中小投资者,富豪们即使遭受“市场禁入”的处理,还是可以偷着乐。创业板的发审会制度沿用了主板市场的模式,这使市场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受制于行政审批权力,并不完全符合“市场化”的要求。当然,从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取消发审制度,将市场完全放开还缺乏现实条件。建立发审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为了把住上市公司的质量关,不让“问题企业”混入市场,以达到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目的。但是,从主板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这套发审制度并不能给人信心,不少劣质企业照样通过发审会的大门进入了市场,给市场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两个月前,主板市场的新股发行重启,一些新上市企业被揭露出存在问题,但管理当局采取的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这种傲慢态度,连一句解释都懒得作出,存在问题嫌疑的公司依然顺利进入了市场。这种风气是否会在创业板的发审过程中滋生?对这个问题,投资者是不放心的。据昨天《新闻晨报》报道,上海著名的财务打假专家夏草对首批7家进入发审会的创业板企业进行了研究,已经发现其中有3家存在着或大或小的问题,他直言证监会的工作存在疏忽。我们希望创业板发审会能够在发审过程中注意到夏草提出的问题,并认真作出回应,以消除投资者心头的疑问。 创业板要来了。面对这个即将打开的“阿里巴巴的山洞”,或者“潘多拉的魔盒”,投资者正面临大考,管理当局也面临大考。发审会如何把好创业板的这最后一关,投资者们正密切注视着。发审会的先生们,你们在这场考试中可不要作弊哟。
(作者系媒体从业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