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9-09-15 陈毅聪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
|
中国证监会宣布,将于9月17日召开第1次至第4次创业板发审会,审核首批7家企业的发行申请。17日之后,还将陆续召开发审会审核其它企业。若顺利过会,这些企业有机会于今年10月底或11月初批量挂牌。此前,证监会称已受理149家企业的创业板IPO申请,已有40家企业进入初审程序。 根据证监会的统计,这149家企业发行前股本总额为114.6亿股,股本最大为4.58亿股,最小为0.25亿股,其余147家发行前平均股本为0.747亿股,为目前中小板发行前平均股份数的73%;平均拟发行股份约0.24亿股,平均预计募集资金量为2.26亿元,分别为目前中小板企业首发平均水平的70%、62%。由此看来,创业板候选企业的平均体量较小,相当于打了个六折、七折的中小板。尽管如此,它们的平均规模也超过了主板(含中小板)的股本标准约一倍左右:发行前总股本3000万,发行后达到5000万。
17日上发审会的7家企业已公开招股意向书申报稿,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这7家企业的一些共性。首先,这些企业的“块头”并不小,够得上主板的IPO门槛。7家企业的净利润情况、营业收入或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情况等财务指标都满足主板的上市要求。它们最近3年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均超过3000万元,三年累计的平圴值达到了1.44亿元。其次,这7家企业有6家为私人控股的民企,只有乐普医疗是国有控股。已受理的149家企业中,也有八成多是民企。而7家上会企业全都有创投机构的参股。就这两点来说,创业板倒是明显区别于主板。在民企云集的中小企业板中,创投机构参股密度也远远没有这么高,粗略统计每10家大约只有两家拥有创投机构股东。 另外,这7家企业除一家成立于2004年,另外6家分别成立于1997年-2001年,与大家印象中初生牛犊一般的创业企业不同。我们用预计募集资金总额进行推测,这7家公司按发行后总股本全面摊薄的、IPO发行价格对应的静态市盈率平均值为23倍,最高者为36倍,最低约为13倍。最终的发行价格得看未来的询价,考虑到这7家企业过去两三年的成长性很好(营收复合增长70%左右,净利润复合增长率100%左右),23倍市盈率的定价水平不算高。 总体看下来,能感觉到监管者的良苦用心,即:担心创业板刚开张就出大差错,企业上市后质量大幅下滑,故与券商联手,从紧把握了企业挑选标准。而拟上市企业知道创业板初期会是批量上市,发行速度比中小板快,也乐于转到创业板申请IPO。如此一来,创业板初期候选企业整体的规模、质量就提了上去。目前,公众到创业板开户的热情不高,原因之一是害怕风险。其实,在笔者看来,创业板前20-30家个股与中小板并没有大的区别。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