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7月2日至4日,首届全球智库峰会在北京举行,举办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国经中心”)亦首次正式亮相。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国经中心”主要有研究经济问题、开展经济交流、促进经济合作和提供咨询服务四大职能,并设立了专门基金来筹资,实行市场化运作方式。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与摸索,“智库文化”在西方国家已经是一个相对成熟的概念。作为学术界和决策者之间的一座桥梁,智库通常在政策制定层面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从民间渠道筹集的经费也确保了国外智库自身的独立性,使之不会轻易被决策者左右。研究团队的精英化,与决策者频繁而富有成效的互动,公共教育项目的广泛覆盖,共同促进了西方“智库文化”的蓬勃发展。比如,作为全球非营利组织密度最高的城市,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杜邦车站附近聚集了多家世界顶级智库,它们关注的领域也涉及到内政和外交的各个领域。
中国国内的绝大多数智库均具有官方背景,运作模式上也与西方智库存在差异,更多的时候是在扮演幕僚的角色,而缺乏与公共空间的有效互动。运作机制的不成熟和资源配备的不完善导致本土智库尚不具备独立话语权,而是主要以经济研究为主导,很少涉及公共治理的相关范畴。
三年之前,作为全球最有影响力智库之一的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落地北京,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了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中心,成为中国智库领域的首位常驻“外援”。2007年,美国费城的外交政策研究所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列为美国本土以外的全球十大顶级智库之一,这也是中国智库第一次获此殊荣。“国经中心”在这个夏天的横空出世或许会将本轮“智库冲击波”推向新的高潮。通过智库这样的平台,思想的交锋、理念的共享可以得到更加有效的落实,并进一步转化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催化剂。
公共知识领域的发展将会不断推动公民社会的前进与完善,也有利于执政能力在实践领域的真正落实和提升。逐渐成长的中国智库群体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也依然面临诸多现实的挑战和困难。目前看来,中国本土智库尤需在独立性和公共性两个方面加以改进。秉承“立足学术圈,服务决策者,启迪全社会”的原则与使命,本土智库理应成为知识分子与政策制定者进行沟通和互动的最佳平台,并在推动民主与法治的进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此外,民间独立智库如果能够在不久的将来把研究范畴拓展到经济政策以外的其他领域,关注公共治理中的更多元素,相信会为整个社会注入新的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