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推销“中国模式”需要大智慧
    2009-06-30    陶短房    来源:东方早报
    据报道,被称为“中国超级智库”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国经中心)将在7月3日到4日首次举办全球智库峰会,这也是该中心的初次亮相。
  该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表示,成立国经中心,意在通过民间资金创办智库,加强与国外高级智库的对等交流,向国际主流社会传达中国声音,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具体做法是,通过有偿咨询服务等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智力,推介“中国模式”,传播中国发展经验。
    很显然,国经中心的重要使命,是要在国际上推销“中国模式”,让发展中国家的潜在客户相信,选择“国经中心”推销的点子,就能跟中国一样,成为全球经济的优等生。
  这种构想的初衷是好的。长期以来,中国在对外交流,尤其是在思想、智力方面的对外交流上,存在着重官方、轻民间的倾向,这严重制约了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形成。成立国经中心这样民间性质的智库,可以更灵活地向国外传递“中国经验”,是与国际接轨的有益尝试。
  但也应看到,“国经中心”构想固然恢弘,却存在一些含糊不清之处。
  郑新立表示,国经中心不吃财政饭,资金全部自筹,且“借鉴了美国一些著名智库如布鲁金斯的最先进模式”。但布鲁金斯研究中心的专家表示,所谓布鲁金斯模式,就是智库不依附任何政府、党派,始终保持研究的独立性,从而确保其公信力和影响力。“国经中心”一方面表明其民间属性,另一方面却声称“肩负着通过学术交流消除‘中国威胁论’、‘中国掠夺资源论’等说法的任务”(国经中心秘书长魏建国语)。这种含混不清的表达方式,显然不利于“国经中心”在国际同行中的准确定位,也未必有利于其在国际上的自我推销。
  应该看到,此次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表现较好,称作“优等生”并不为过,但对危机本身和中国经济大势,中国境内众多智库和专家却屡屡判断失误,许多研判与实际趋势相差万里,成为国内、国际争议和取笑的对象。智库虽然担负着传递中国经验的使命,但其所要“推销”的,却是智库研究者本身的研究力、判断力,而在这方面,中国专家却实在算不得“优等生”,倘被质问“既然你的药方如此之好,何以给自己算卦屡屡不灵”,届时将何以应对?
  有识之士曾经指出,中国国内智库之所以屡屡失准,关键在于惟领导或投资者马首是瞻,迷失了智库独立性、学术性的本性。国经中心强调民间性质,强调独立性,显然已汲取了这方面教训。但从郑新立所阐述的使命和模式看,这种民间性、独立性是有限的;许多话题的答案是固定的,智库所能做的,不过是给“标准答案”配一个较为“与国际接轨”的外包装。这种局限性是否会影响“国经中心”的功能和影响力,仍需拭目以待。
  “智库”的根基并非是“库”,并非理论、观点的堆积,而是“智”,是有益的思路、有效的方法、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的积累,国经中心搭建了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的良好平台,但惟有说得准、算得灵,才能让“中国声音”更动听,否则即便声音大了,也未必就有更强的说服力和更好的国际形象。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