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议论广州限制"低素质"外来人口政策
    2006-12-19        来源:经济参考报

    有消息称广州市将对流动小贩实行分类管理,对外来小贩采取“堵”的办法。该市有关部门正探索研究一些外来工的限制措施,以抬高进入广州生活人员的门槛,减少低素质外来人员。据调查,广州市70%以上乱摆乱卖人员属外来流动人口,他们无视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严重影响了城市整体环境。(12月17日《新京报》)

【各方观点】

【金羊网】追求幸福的权利是天赋人权[王清]

    追求幸福的权利是天赋人权,谁也无权剥夺。拒绝所谓“低素质人员进广州”,与人权,与法治,与现代文明理念格格不入,更与一个城市的文明进步背道相驰,与一个城市的人性化管理南辕北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尖锐对立。 [详情]

中国宁波网】“低素质”是一副布满歧视的“有色眼镜”[禾刀]

    在饱受低工资收入之后,广州的外来人员又将面临一个新的门槛:低素质。难道外来人员天生素质就低?令人费解的是,同等条件下,广州本地人则可以享受到多种入场经营优惠。看来,“低素质”只不过是一副布满歧视的“有色眼镜”,也是一把伤人不见血的利剑,怪就只怪外来人员这辈子投错了娘胎。 [详情]

燕赵都市报】外来人口素质论为何阴魂不散[晏扬]

    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不在于其学历和收入,而在于其品行。外来小贩不偷、不抢,靠贩卖红薯、瓜子之类维持生计,在赚取微薄利润的同时,也给城里人带了方便,利己利人。而那些要将他们“堵”在城外的政府部门及官员,缺乏同情之心、公正之义,阻断他人生路、砸烂他人饭碗,置他人生死于不顾,还要责骂别人“素质低”,如此不道德、不文明,其品行、其素质与那些外来小贩相比,到底谁的素质低? [详情]

半岛晨报】“低素质论”为何甚嚣尘上[王毅]

    为什么“低素质论”每每总会甚嚣尘上,成为一个城市的主流观点?在张惟英的“建立人口准入制度”受到公众猛烈的抨击并迅速自生自灭之后,广州某些自以为代表了正义的人以“低素质论”为名拒绝外来人口的进入,不能不让所有人都从中看到了一个横亘在城乡交流之间的最大障碍——歧视。正是基于身份上的歧视,“低素质论”才会从一个城市消亡,又在另一个城市生长。 [详情]

长江商报】“低素质”者免入:霸道的理性自负[刘永涛]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这样被命名为“走鬼”的群体命运,正在经受空前的考验。告别家中老小,投身城市茫茫人海,却无处为家。在租住的廉价工棚屋,流泪流血。而最终的结局,可能依然是城市的局外人,“生之多艰”,他们有最深最痛的体味。 [详情]

华商报】若出国游也设素质门槛[耿海军]

    谁有能力出国?那些连温饱问题都得奔波的穷人自然没有这个福气,能出国的都是城市里那些有身份、有钱的“高素质人员”。虽然,这些“高素质人员”有些并没有在国外表现出多高的素养,但是欧美等国却并没有因此设立所谓的“素质门槛”,以减少中国旅游者。其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一来各国能在旅游中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国家的文化中,人人生而平等,并没有所谓高低贵贱之分;反而是那种随便指责人“素质低”的人,才是真正的低素质者,因为他们触犯了人人平等的文明戒律。 [详情]

南方都市报】警惕城市的傲慢与公然歧视[南都]

    在种种剔除“低素质人员”的政策背后,把人当作工具的心态隐藏其中。具有这种心态的城市官员可能会暂时照顾高素质人才,但这些人才也不过是官员追求政绩最大化的工具而已。因此,不管是市民,还是外来人口,不管是高素质人才,还是低素质人员,都有理由关注城市政府歧视任何群体的政策,并且形成一种反歧视的公民文化气氛,这才是广州所应具备的。 [详情]

星辰在线】不要以“素质”差别建立现代等级制度[作者:一名]

    踟躇于灯红酒绿、光怪陆离的现代城市街头,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千百万“走鬼”、“民工”、“外来妹”们,他们也是脚下这城座市的主人。与那些衣冠楚楚、油头粉面、高谈阔论、叱咤风云的阔佬、富婆们的权利分毫不差。现代文明的常识告诉我们,13亿纳税人的全体公民权益不容分割,至少在公权力面前,每一位公民都必须是平等的。 [详情]

北国网】一个城市缘何筑起阶层的围堤

    我不知道,广州市的所谓对素质高低是如何判断的,是以文凭划分还是以职业划分?是以捡到钱包是否会归还划分还是以说不说脏话划分?当一部分人有了通行证的时候,一部分人被“拒签”,而且这里没有根本的、明晰的原则,有的只是带有歧视意味的原则。一个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是无论谁都不可能准确了解的。 [详情]

【红网】广州为何变得如此心胸狭窄?[罗伟民]

    广州不应当只是广州人的广州,也不应当只是广东人的广州,她是中国人的广州。广州要做国际大都市,广州要想在下届亚运会展示自己的美好形象,绝非是搞好环境摆平“外鬼”那么简单。城市的管理,不是简单限制和取消,而是让大伙的活动有序化,以至不损害他人、社会。“城市管理要搞,也要让农民进城卖桃”,如何能实现彼此的双赢,而不致意料之外的双输,这无疑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考量着一个城市的心胸。[详情]

新华网】堵外来小贩提升城市形象是伪命题[作者:陆志坚]

    耐人寻味的是,广州对当地市民变堵为疏,采用“先安置,再取缔”的人性化管理方式,允许开辟“跳蚤市场”或“走鬼街”。而对外来人员却设置种种进入门槛,虽名为整治市容市貌,其实这种举措的背后,便反映出了潜存于政府部门的歧视观念仍根深蒂固。而在这种歧视政策之下,一方面是外来人员为生计而继续经营,另一方面是城管的高压行为,如此必产生对立的尴尬局面,从而激化矛盾,形成不稳定因素。[详情]

【河北青年报】城市不是“高素质人员”的“领地”

    城市是公共的城市,是大家的城市,不是精英的城市。允许各类人员进入城市,正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进步,城市要有“包容”之心,“宽容”之情。况且,城市中各行各业分工很细,城市生活也需要各类人员的服务,共同维持城市的正常运转。如果人为采取分类的做法,显然也难以为外来人口所接受,甚至还会强化外来人口对城市的憎恨情绪。[详情]

中国网】抬高门槛限制外来人口是族群歧视[长平]

    并不是所有的城市管理者都珍视这一传统,臭名昭彰的收容审查制度即是一个明证。收审制度由广州本地的媒体发难,通过“孙志刚案”报道的推动而得以废除,应该说也是为广州争回了一个自纠其错的机会。虽然至今还有人对这个制度念念不忘,但每一次沉渣泛起时,都会得到舆论的及时回应,保持在一个良性的讨论空间之内。这次人口准入论的异地重现,显然是收审制度的借尸还魂,是在揭广州历史的一个伤疤。如果不及时阻止,这个伤疤又可能重新流脓流血。[详情]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