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国宏收藏莫捡“人造漏”
    2010-04-09    作者:钱国宏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收藏界,“捡漏”恐怕是藏家最高兴、最渴望的一件事,每个藏家都希望自己的收藏生活中有过几次“捡漏”的美好经历,“捡漏”也由此成为藏家津津乐道、梦寐以求的永恒话题。
  “捡漏”虽说是件让人激动而惬意的事,但也要本着可遇不可求的原则和态度,千万不能一味盼着“捡漏”而捡了“人造漏”。如此的“捡漏”真是得不偿失。
  高额利益的驱使,收藏市场的繁荣,收藏队伍的壮大,使得大量用现代高科技制造的“高仿古董”、“逼真文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使收藏市场虽琳琅满目但却良莠混杂,虽物华天宝却暗含陷阱。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藏家往往会因“捡漏”心切而“打眼”上当,交了昂贵的学费。
  一次,我在南京夫子庙逛地摊,发现了一把锈迹斑斑的古剑。剑长80公分,形制规整,剑柄也较完整,只是剑身斑斑驳驳,一副苍桑之态。摊主介绍说,此剑乃两汉之物。两汉时期战火频仍,武器蔚为壮观。能够在数千年之后得到一把汉剑,也算是一件人生快事。于是,我以2000元的价格买下了这把古剑。“捡漏”归来,喜不自胜,待回家仔细端详时,发现有些不对头,汉代宝剑应该剑体平滑,反光均匀,无凹凸,展剑直视,体、柄一线而不歪斜。可这柄剑却是剑体凹凸不平,体、柄不呈一线。掂量一下,份量也觉不对,于是忙用酒精棉擦拭。这一擦发现了其中的端倪:剑身上的斑斑锈迹,竟然瞬间被轻易擦掉了!原来这把剑是做旧的!
  吃一堑长一智,这次“打眼”让我对“捡漏”行为谨慎起来。通过长期的收藏实践,我总结出了卖家以“捡漏”之名行骗财之举的伎俩,如“欲擒故纵法”“高价蒙人法”“资料佐证法”“气氛烘托法”“托儿造势法”等。虽说我“捡漏”机会越来越少,但上当的几率也越来越小。
  一次跟朋友公出,在北京潘家园闲逛时,朋友相中了一只“宣德炉”。众所周知,宣德炉开启了后世制造铜炉的先河,是藏界公认的极品,可遇不可求。如果能收藏到一只宣德炉,那可真是件“三生有幸”的事——因为宣德炉当时只铸了3000座,后世再无出品。朋友以为这下可捡了个“超级漏”,激动得两手直抖。我端详了半天,觉得这只宣德炉存在很多疑点:宣德炉是用从暹罗国进口的“风磨铜”铸造的,可这只香炉的材质绝非红铜,倒似“包浆黄铜”;宣德炉色泽晶莹而温润,可这只香炉既非“其色内融”,外现亦非“澹澹穆穆”,手感也不舒爽。经过我这一分析,朋友恍然大悟,连呼“好险”——因为对方开价竟然是8万元!
  去年秋,我和朋友在辽西古玩城“淘宝”时,遇到了一件瓷器,卖家神秘兮兮地告诉我们,这是件“元青花”。朋友一听说“元青花”三个字,当即两眼放亮,恨不得立刻倾囊而购,我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惊喜:今天要捡个大“漏”啦!一番端详之后,我大失所望——100%的现代仿品。甭说胎釉、窑口、器型什么的,单就瓷器的“底款”就破绽百出——居然全是简体字。本欲“捡漏”的我们,心里的那份狂喜顿时烟消云散。走出古玩城,心里一玩味,连我们自己也乐了:一件瓷器经过数千年而完好无损地传到今天,几率有多大?“元青花”乃瓷中珍品,哪有那么多的“元青花”供今人“捡漏”?
  “捡漏”是对收藏眼力的一种考验,也是对收藏知识储量的一种测试。虽然“捡漏”乃人生一大快事,但也不能萝卜快了不洗泥。淘宝时,还需擦亮眼睛,千万不能把那些现代高仿品捡到家里来。那样,不仅损失钱财,也伤害了收藏行为本身的纯洁与高雅。
  “捡漏”虽好,谨慎为上。

  相关稿件
· 白酒收藏以小搏大 2010-04-02
· 俄罗斯:收藏勋章比投资房地产赚钱 2010-03-26
· 方寸中的恢弘:立体照片的收藏(下) 2010-03-19
· 江西一对夫妇痴迷收藏毛泽东像章 2010-03-12
· 方寸中的恢弘:立体照片的收藏(上)
201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