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卡尔顿“上海基督教长老教会学校内做哑铃操的中国女孩”,1900。 |
|
格林菲斯立体照片公司,北京城内的新的铁路建设,1902。 |
|
金士顿照片公司,北京东便门城楼,20世纪初。 |
|
立体照片的观片器 |
2008年华辰影像春拍,一套由美国摄影师詹姆士·利卡尔顿(JamesRicalton)于1900年在中国拍摄的立体照片从28000元起拍,一路受到追捧,最后以26万元成交(加上拍卖佣金共计291200元),价格翻了近10倍,创出了国际收藏市场上单套中国题材立体照片的拍卖纪录,引起了国内收藏界对立体照片收藏的关注。 见过立体照片的中国人不多,而且立体照片的价格差别很大,普通的不过几美金,最贵的可达到几千美金,在国际摄影收藏市场上,有很大升值空间的珍贵立体照片仅占立体照片总量的几百分之一。那么,什么样的立体照片有收藏价值?它的收藏重点和难点又在哪里?
立体照片:19世纪的电视
立体照片为特殊的双镜头拍摄,使用特殊的观片器观看。原理是利用人双眼的视差,来产生立体效果。它产生于1850年代,在欧美社会一直流行到1930年代。 立体照片的流行起源于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当时维多利亚女王在参观时对立体照片的三维效果大为吃惊,驻足观看良久。此后,立体照片开始迅速风靡欧洲大陆,截至1858年,由诺塔奇(GeorgeSwannNottage)在伦敦所创办的立体照片公司已经生产了10万种世界各地的照片,他自己更是凭借“无家不有立体镜”的梦想当选了伦敦市长。 立体照片在当时的社会作用等同于今天的“电视”,中产阶级家庭通过立体照片,足不出户地了解世界、做全球视觉旅行。 对摄影收藏来说,立体照片由于尺寸小、存世量大,这让它的价格总体来讲比其他老照片低。但是由于它们都出自优秀的职业摄影师之手,图片拍摄的质量和图像的信息量、包括照片后期制作都是同时期的佼佼者,这使得立体照片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立体照片中的中国
立体照片在欧美社会经历了两次流行,地点分别是在欧洲和美国,时间上又恰好分别与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与义和团运动的时间大致重合,这让中国一直成为西方立体摄影师全球旅行拍摄的一部分。由于只有大型立体照片公司才有实力派摄影师到亚洲国家拍摄,中国题材的立体照片在数量上比欧美国家题材的照片要少得多,也使得它们的价格要高于欧美题材的照片。 一般说来,现在国际市场上一张1850年代在中国拍摄的立体照片的价格在两三百美元左右,1890-1910年代的照片在30美元左右。但同年代的在欧美拍摄的立体照片的价格则分别只有几十美元,甚至几美元也可以买到。 少数立体照片因为年代较早、内容珍贵而价格较高,比如一张玻璃材质的欧美题材立体照片的市场价格约为50-200美元,而中国题材的立体照片却可以卖到几千美元。
两次鸦片战争之间拍摄的立体照片
立体照片摄影师第一次对中国的集中拍摄是在1850年代末和1860年代初,正值中国鸦片战争时期。 这时立体照片正在欧洲经历第一次流行,在数以万计的庞大的立体照片库中,目前发现的有作品可考的曾到中国来拍摄的摄影师有四人,分别是罗西尔(PierreJosephRossier)、李阁朗(LouisLegrand)、杜宾(ColonelCharlesDupin)、米勒(MiltonM.Miller)。由于《南京条约》中规定,外国人只能在通商口岸活动,因此他们的拍摄地点局限为两次鸦片战争中间的广东、香港、上海,他们四个人拍摄的照片总量流传下来的仅有约200幅,这些照片成为了立体镜前第一批中国影像,也是最珍贵的一批。 由于摄影师与公司的合作在资金上保证了照片的拍摄规模和质量,并保证了照片的成套流传,这让这四位摄影师对中国的拍摄非常系统、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比如罗西尔的作品有详细的图片目录传世,大大增强了它们视觉的文献价值和收藏价值。 迄今为止,经英国摄影史学家本耐特(TerryBennett)考证,已发现的这四个人的作品情况是:罗西尔的照片共84张,拍摄地点在广东。李格朗的照片有34张,拍摄地点在上海、苏州、南昌。杜宾的照片有29张,拍摄地点在天津、塘沽、北京、上海。米勒的照片有41张,拍摄地点在广东、香港、澳门。 这些照片的内容主要是中国园林和民间风俗。其中有几张内容相对特殊,比如米勒在1861至1863年间所拍摄的“观看立体镜的中国人”,因其内容稀有而非常珍贵,在国际市场上可达几百美元一张,而他同时期拍摄的广东轿夫等内容比较常见的照片,市场价格约为每张一百美元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立体照片的存在时间横跨了从摄影术诞生初期到设备完全现代化的漫长的一百年,因此照片的材质也多种多样。最早的1840年代的立体照片成像在银版上,后来又改进成为薄玻璃板,在1850年代之后多采用蛋白相纸,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才慢慢普及成为银盐相纸,之后还出现过工业印刷的照片。中国题材的立体照片使用过除了银版以外的所有材质。比如杜宾就曾拍摄过玻璃板的立体照片,这些都比蛋白和银盐的照片要珍贵得多,市场上非常非常罕见,价格可达几千美元一张。
立体照片中的义和团运动
立体照片的第二次流行期在美国,时间始于1890年代,一直持续到1930年代。 此时立体照片在欧洲已经式微,它能够在美国再次流行,与美国立体照片公司的门对门、户挨户的成功推销有密切的关系。在1901年,也就是中国义和团运动的第二年,当时销量最大的美国立体照片公司安德伍德每天可以生产立体照片25000张,每年卖出立体照片的总数达到30万张,远远超过了40年前的欧洲同僚,这让他们对中国的拍摄更加系统和全面。 在这些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拍摄的立体照片中,义和团题材的照片是收藏重点。这一时期拍摄的中国题材的立体照片现存在欧美的图书馆和美术馆中。 从现有的这些资料中看来,义和团时期在华有拍摄行为的立体照片公司共有12家,除了最大的两家公司——安德伍德公司以及金士顿图片公司,其余的10家公司是:克尔波恩(B.W.Kilburn)立体照片公司;美国立体照片公司(AmericanStereo-scopicCompany),摄影师是R.Y.Young;格林菲斯(Griffith& Griffith)立体照片公司,照片版权注册人是格林菲斯(George.W.Griffith);环球照片公司(TheUniversalPhotoArtCo.),版权注册人是格雷伍兹(CarltonHarlowGraves);怀特(HawleyC.White)的波凡克立体照片公司(The“Perfec”Stereograph);斯特梅尔与崴曼(Strohmeyer& Wyman)公司;英格所尔影像公司(IngersollViewCompany),摄影师是英格所尔(T.W.Ingersoll);国际立体照片公司(Internat-ionalStereographCompany),摄影师是华森(C.L.Wasson);尤力克立体照片公司(The“Eureka”Stereograph),照片版权注册人是克勒利亚(J.J.Killelea& Co);宝石立体照片公司(StereoscopicGems)。从一些照片在欧美图书馆和美术馆的收藏情况粗略地估计,这些公司在义和团时期大约共拍摄了画面不同的近千张中国立体照片。 在这些照片中,直接反映“大沽-塘沽-天津市”联军战事的照片,以及中国和联军双方的战争核心人物的照片都是收藏的重点。天津的战场照片有丰富的史料价值,是对战争的一手记录,并且由于拍摄者是职业摄影师,使得画面质量要高于军队中用小型相机拍摄快照的摄影爱好者的作品。人像方面,美军将军查菲、美国驻华大使康格、各国驻华大使、中国的李鸿章、庆亲王、肃亲王、总理衙门的大臣、刘铭传都有立体照片传世。 由于立体照片在发行国本土的使用目的主要是“教育”和“娱乐”,因此立体照片摄影师比较注重发掘在讲述战争历史时不可或缺的个人因素,这些人像作品在同时期在华的西方业余摄影师和官方战地摄影师的作品相对比较少见,也值得收藏。以一张最著名的李鸿章在天津时拍摄的坐像为例,由安德伍德立体照片公司的摄影师利卡尔顿所拍摄的立体照片目前单张的市场价值在20-50美元,而同时期的其他中国立体照片一般在20美元左右,同时期的在欧洲拍摄的立体照片的价格则只有5-10美元。 特别要提到的就是这张照片所属的利卡尔顿为安德伍德公司所拍摄的一套100张的中国影像:《立体照片中的中国》(ChinaThroughtheSte-reoscope)。这套照片为利卡尔顿从1900年上半年到11月间在中国拍摄的照片选集。前半部分包括广东、香港等地,后半部分在“烟台-大沽-天津-北京”的拍摄,可看作义和团事件的拍摄专辑。 安德伍德公司随书出版了三百多页的利卡尔顿的拍摄记录,为摄影师的日记,里面对每张照片拍摄的来龙去脉都有详细的解释。并且还配备了香港、广东、上海、天津和北京的地图,以便让当时的观众按图索骥,追求观看时身临其境的效果,也大大增加了整套照片的历史价值。同时,利卡尔顿卓越的拍摄技艺和他独特的教育家加探险家的视角,也让整套照片的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了同时期其他公司摄影师所拍摄的作品,这也就是2008年华辰影像春拍,这套作品的成交价高达291200元的原因。 从摄影史学的角度看,利卡尔顿在1970年代之后才被学界重新发现,这位一生环绕地球旅行六次、四十三次穿越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摄影师的作品的价值在近年才得到美国史学家的重新挖掘,由于他也是摄影与写作都很擅长的学者式拍摄者,有些大胆的学者甚至把他在义和团时期所拍摄的作品和著述同汤姆逊(JohnThomson)在1868-1872年间所拍摄的中国影像与拍摄笔记提到了同等的地位上。
(中国特稿社供本报专稿华辰拍卖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