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世界大部分地区都遭受重创之际,中国经济增长了8.7%。今年,人们的共识是,随着出口回暖,创纪录的投资水平继续保持,中国经济将增长得更快,增幅至少达到9.5%。但持异议者也不在少数。他们警告,中国经济看似坚固,但迟早会消融。他们说得对吗? MF
Global FXA
Securities策略师尼古拉斯·史密斯清晰地表达了这种怀疑立场。在谈到“白热化的货币供给增长”以及地产与制造业产能出现泡沫时,他写道:“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半,在现代历史上任何一个主要经济体中都是最高的,必须放缓。而消费水平在现代历史上任何一个主要经济体中都是最低的,无法填补缺口。贸易争端正在酝酿,外界不会允许中国出口过剩。经济减速似乎在所难免。” 理智告诉我们史密斯是正确的。从理性上讲,有许多因素表明中国经济无法像这样继续下去。但内心的情感会告诉你说,它可以。巴克莱资本中国研究主管彭文生表示,许多年来,人们一直在预测,失衡将会导致大灾难。然而,迄今还没有什么事情使中国经济明确脱轨。 彭文生还提出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证据,表明对高投资和低消费的担忧过头了。中国的城市人口只占47%,还有许多家庭在使用液化气罐,没有管道燃气,有些人家没有下水道或者自来水。除了这些基本需求之外,还有其他许多方面可以建设。以如今贯穿全国的高速铁路为例,几年后,高铁将把中国70%至80%人口在50万以上的城市连通起来。 彭文生提出,中国会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很好地进行建设。由于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从2015年起,中国的人口将开始老龄化。退休人员会使中国的储蓄率开始下降,这将有助于拉动消费。而随着就业市场吃紧,工资趋于增长,也将有利于增加消费。换句话说,内在失衡应会开始自我纠正。 这是中期的故事。但就算是在较短期内,物价上涨的迹象也应有助于减轻对产能普遍过剩的担忧。的确很难消除同时存在的过剩产能担忧与通胀担忧。但中国肯定有机会在两者之间找到一条通道——即便不是一帆风顺,至少也会安全通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