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咋不上旅游消费券的钩?
    2009-03-16    陈长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近来,杭州等城市发放旅游消费券引起热议,旅游消费券真有作用吗?发放旅游消费券,好比打“霰弹”,精确度若不高,效果欠佳,仔细算算可能得不偿失。

    笔者按个人的粗略统计,来分析一下领取旅游消费券的人群的构成:大中城市居民有潜在旅游意向的大概占20%左右,对于排队领取旅游消费券的拥挤的人群的构成,这个比例更低,一般有潜在旅游意向的人,往往经济能力较强、面子感也足,他们刚好有时间,也愿意花时间挤在人群中排队的大概只剩5%,这5%中有没有旅游消费券都会去旅游的可能有一半吧,这样一来,只占2.5%的人群领到了需要的消费券,他们的旅游确实是归功于旅游消费券的发放(这里还未细分出长途游、短途游、各地游等的比例),但是这一点作用却让地方政府部门付出97.5%消费券总额的代价,也即1亿元消费券,250万元真正起了作用,9750万元像仙女散花一样挥洒掉了。
    人群中95%的人基本是冲着免费的利益而去的,潜意识中可能就没有去旅游的念头,他们更喜欢交易掉旅游消费券,来获取现金或者比如买菜吃(杭州发给上海居民的旅游消费券的作用,好像是杭州市政府在花钱促进上海本地消费),排队抢夺旅游券最凶的人不一定是最想去旅游的人,发放旅游消费券越是大动作,这类人群被吸引得越多,地方政府本想用旅游消费券作为“钓饵”,来吸引潜在消费者,结果百姓的眼睛雪亮,吸引来的是光吃“饵”,不咬“钩”的人,这就是逆向选择。完全是被旅游消费券“钓”过去的人,只是极少数,因为消费券缘故而加大消费支出的,也是一小部分,民众对经济账一点不糊涂。
    大部分领回的消费券要么浪费掉,要么交易掉,最终回流、交易到定点商家;消费券到定点商家手里却是真金白银,政府要为这些真金白银和虚拟的消费买一个结结实实的大单。政府想防范堵住虚假消费漏洞,恐怕不容易,“民间对策”可能层出不穷。另外,还有旅游券的印制、管理、发放、兑现、防伪等,成本不小。总结起来,这样的旅游消费券“霰弹”,一炮轰过去的效果是目标没击中多少,倒是“赔”了不少,但是确实也带来了“轰动效应”。
    为拉动旅游消费,政府要像精确制导的导弹一样对目标人群花钱,其实景点门票限时降价就是一个准确无误的针对目标人群的办法,当然这种降价消息要配合各种媒体、广告、网络、旅游业者等扩散出去,不能让降价消息“藏在深闺人未知”。即使门票不想降价,可以在目标人群所在地电视台多做几次内容丰富、深入人心的旅游广告,这样花钱也较准确。或者对旅游业界采取具体的优惠措施等等。
    如果想取得轰动和炒作效应,也许可以推出著名景点实行零门票,或者象征性1元门票。南京市的红山动物园曾经搞过免费开放,结果人流比平时高了好几倍,超出动物园接待能力,不得不限制人流入园。
    旅游消费券和一般意义上的全民消费券虽然从字面上看差不多,但实际是有本质区别的,一般意义上的消费券有准货币的功能,被交易的可能性很低;而旅游消费券就是一种促销手段,既然是促销,那就要像导弹一样精确,而不要大发“霰弹”,花冤枉钱。

  相关稿件
· [文摘•要闻]消费券,发不发? 2009-03-16
· 消费券热中冷思考:效果待观察 方式当完善 2009-03-16
· [记者述评]“消费券”还能发多久? 2009-03-16
· 哄抢冷遇两重天 "消费券"引发的话题 2009-03-11
· 家电下乡和消费券应给消费者选择权 2009-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