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述评]“消费券”还能发多久?
    2009-03-16    方益波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一段时间以来,消费券成了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消费券还能发多久?它真的能拉动内需,成为度过经济危机的一大法宝吗?
  作为中国老百姓眼中的新鲜事物,消费券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首次走进大众生活,不少人为之叫好。
  银河证券宏观高级分析师张新法认为,一次性发放消费券对消费拉动力较大,对于企业存货的消化,促进企业资金回流进行再生产具有积极意义。
  《上海证券报》等媒体纷纷刊文表示,发放消费券可直接作用于市场消费环节,减少传导步骤,缩短传导周期,配合扩大投资的政策共同作用于经济体系,能够使得效力发挥更加明显。宗庆后等企业家也力主在全国范围大规模发放消费券,认为是快速见效的提振经济之策。
  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也不小。有的专家学者基于以往发达国家发放消费券的情况,认为发消费券“成本太高、效果有限”,没有多大意义,并“预测”消费券在中国将重演1999年在日本的失败局面。
  还有人担忧这场“发券总动员”产生误导作用,导致政府将消费券当作刺激地方经济增长的“救命稻草”,过于依赖消费券的拉动作用,错误地产生“一‘券’就灵”的心理预期,舍本逐末。
  甚至还有人士提出尖锐批评,认为发放消费券,鼓励包括农民、农民工群体在内的老百姓增加消费,无异于“抽血”。
  消费券的新闻效应带来了社会各界的热议。有的地方还利用这种影响力巧妙经营。比如杭州借此发行了珍藏版消费券,一下子解决了印制成本问题。但是这种“热度”也容易给人一种错觉,以为刺激消费就是靠“券”。实际上,在热热闹闹的消费券背后,有的城市开始狠抓另一手,就是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的提升。
  杭州市的一位领导干部说,光凭一纸‘消费券’,要想拉动市民群众,尤其是农民和农民工消费,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扩大消费,着力的基本点就要放在社会保障的建设上。消费券决不能“一发了之”,而要“一手发券一手抓消费能力”。
  据了解,在杭州市10亿元消费券的背后,正在考虑和已经出台的为消费券配套政策多达36项。
  今年该市要把“保就业”扩大到本地居民、本地农村转移劳动力、外来务工人员和大学生四类人群,计划投入三千万在全市各个社区兴建“公共服务工作站”,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就业。符合条件的人无论是否有本地户籍都可参加“医疗救助”,一个月只要交一元钱,符合医保支付规定的个人承担部分,就可以申请得到救助。杭州还推出了针对全市3万名出租车司机的养老和医保政策,解决了很多出租车司机由于是外地户籍不能以个人身份参加社保的政策限制。近日,杭州宣布,经济租赁房政策把非本地户籍人口也纳入范围。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说,打好这些组合拳,就能不断放大消费券的效应。
  包子有肉不在褶上,幕后有戏不在台上。有专家指出,发行消费券,和强化社保建设提升消费能力,不应偏废任何一方,应是标本兼治,长期和短期措施都要。
  相关稿件
· 哄抢冷遇两重天 "消费券"引发的话题 2009-03-11
· 家电下乡和消费券应给消费者选择权 2009-03-06
· 代表委员激辩:消费券是否有利于坚定信心 2009-03-06
· 消费券可发,但当防本末倒置 2009-03-04
· “购房消费券”成变相促销 2009-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