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经参·财智
|
经参·思想
|
经参·读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经济参考网读书频道
第四个忠告 快乐比成功更重要
科学研究证明:心情好的人最能发挥潜力;快乐能提高效率、创造力和正确决策的概率;快乐的人有开明的思想,愿意帮助别人。但与其说快乐带来成功,还不如说成功的目的是带来快乐。从这个意义上说,快乐比成功更应成为我们的终极目标。 快乐是一种心理性格 美国一家电视台曾对摇滚歌星杰克逊做一次访谈,说起自己的童年,这位全世界最成功的歌星甚至痛恨将自己培养成人的父亲。他的童年没有玩伴,从有记忆开始就经受着严酷的训练和疲于奔命的演出。他说自己没有童年,长大后一直渴望重温童年的快乐。也许在那些引起世人诟病和猜疑的种种怪异举动背后,是他童年生活的累累创伤。从这个角度来说,杰克逊是非常令人悲悯的。 谁也不能说杰克逊的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单纯从事业的角度来看,他将在贫困中长大的孩子培养成了一名享有世界声誉和拥有亿万财富的音乐家,培养成了一名世俗角度的“成功者”,也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名成功而伟大的父亲。然而,他的孩子成年后屡遭嘲笑的举止,却证明他对孩子的培养是完全失败的。我们不能否认杰克逊在事业上是成功的,但他没从这种成功中得到丝毫快乐,从这个意义上说,杰克逊是失败的,他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成功。真正的成功,是从事我们理想的、感兴趣的事业,并从中得到足够的快乐,这种成功才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 1995年,唐纳德·诺曼将就任苹果公司ATG研发集团的副总裁。诺曼上任前,戴夫?耐格尔征求了李开复对ATG发展的意见,李开复建议把ATG从研发机构转换成产品部门,用ATG的技术帮苹果渡过难关。但诺曼并不认可李开复的方案,他认为,在苹果公司,研究部门和产品部门完全分开是一个惯例和传统,不能打破。 耐格尔采纳了诺曼的意见,但为了安抚李开复,耐格尔决定让ATG分一些人给李开复做产品。诺曼并不想把自己的人交给李开复,他说:“开复,你不能带走任何人,应该让员工有选择的空间,选择你的跟你去做产品,选择我的跟我去做研发。” 众所周知,在研发部门,没有市场和考核的压力,谁会放弃舒坦的日子去经历市场份额的考验呢?就在李开复绞尽脑汁想办法时,诺曼已在ATG大会上告诉员工,李开复要研发的新产品有不小的风险,希望大家慎重选择。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李开复把大家拉到一家酒店,打开自己熬了一个通宵做的PPT,讲起了新产品的规划和设计,描述了互联网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新技术和新应用,还与他们分享了新产品部门的愿景。然后,李开复对员工说:“我并不是让大家今天就做出选择,而是做一次心灵沟通 在苹果最危急的时刻,我认为做产品是最迫切的。”最后,李开复朗诵了美国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的《未选之路》:“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芳草凄凄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那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李开复看着台下的员工,动情地说:“这条路没有人走过,但是我们恰恰应该为了这个理由踏上这条路,创立一个网络多媒体的美好未来。也许这条路不一定能引领我们走向辉煌,但在这条路上,我们能深深体会到奋斗的快乐,这种快乐比成功更重要。” 李开复的演讲,深深打动了大家,最后90%以上的员工离开了相对稳定的研发部门,加入了李开复的产品部门。 一年后,乔布斯回归苹果,李开复的产品部门成了乔布斯的爱将、公司的宠儿,而ATG则被宣布死刑,所有的科学家都遭到裁员的厄运。 快乐是一种心理习惯,是一种心理性格,它不是在解决了某种外在问题后才能产生的,因为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还会出现。如果快乐是这样产生的话,你将永远得不到快乐。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掉进了水里,他在水下拼命挣扎的目的只有一个:把头露出水面呼吸空气。他拼命地挣扎,终于把头露出了水面,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后,还没来得及再吸一口就又掉到了水下,于是他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挣扎,直到下一次露出水面。就这样,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水下挣扎,而头露出水面呼吸空气的时间却极短,这样周而复始,直到精疲力竭 这多像那些把成功当快乐的人,每天拼命地追求目标,追求的过程充满了压力和焦虑,目标实现的那一刻他们很快乐,但他们还来不及完全享受这种快乐,新的目标就又来了,他们又一次开始背负着压力和焦虑去追求新目标,为着那短暂的快乐,循环往复,直至精疲力竭 罗素说:“成功只是快乐的一部分,如果为了获取它而牺牲其他成分,代价过于昂贵。一个人除非学会了如何在获得成功后处理成功,否则,成功的到达无疑会使他成为厌倦的猎物。”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物质世界,我们追求成功,一贯以为成功等于快乐,以至于我们总是忽略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本可以体会领悟到的快乐,总以为真正的快乐终会伴随成功而至。于是,我们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和家人一起的温馨时间,牺牲一个人静静独处沉思无关公事的时间,牺牲本可以去体验快乐、感受快乐的活动,所牺牲的全部时间我们都用在了所谓的追求终极快乐(成功)的繁杂的过程中,就像罗素说的,代价过于昂贵了。 其实,真正的快乐并不在目标实现的那一刹那,而是在做自己理想的、感兴趣的事情的过程中。也就是说,快乐就是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换言之,如果你当下不是在做着自己感兴趣的事,那么,你就不会快乐。 热播电视剧《潜伏》的原著、著名作家龙一就“只做自己当下最感兴趣的事,为此,少赚钱,少铺垫人脉,少一些出名的机会都可以”。他所有的时间都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所以很少在公众面前露面,甚至成名前很多媒体都不识其庐山真面目。当有媒体问为什么在很多人挤破脑袋想出名的时候,他却拒绝了那么多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的机会,他说:“我有一个朋友,是一个商业骄子。有一次,他突然生病了,出院之后我们俩去散心。经过一个篮球场的时候,朋友忽然不走了,望着球场上的孩子们愣愣地发呆。后来,他告诉我,从小他就酷爱打篮球,可为了父母的期望,他并没有报考体校。长大之后,为了能多赚钱,他做起了生意,再也没有摸过篮球。然而,在医院的时候他就在想,如果自己的生命戛然而止,那自己一定会万分后悔,因为自己这辈子都在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像个机器人一样机械地工作着。一个别人眼里的成功人士,说到这些的时候他哭得像个泪人。”龙一顿了顿,继续说道,“一个人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的时候,他是快乐的,心情愉快了就容易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从而做得更出色。这样的人生,自己既不会因为长期无聊的生活而抑郁,又能让别人感受到你的快乐,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好处。”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终生都在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上苦苦挣扎。他们达到了一个高度,然后又为自己制定了另一个更高的高度,一生都在征服一个又一个的高度,一再地错过了本可以好好享受的快乐时光。 成功不等于快乐而只是快乐的一部分,真正持久的快乐隐藏在我们为理想的、感兴趣的事情奋斗的过程中。这种快乐,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永恒目标。 为自己而生活就是要为了自己的快乐、兴趣和人生目标而努力,不要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当你开始为自己而生活,接受并喜欢你自己,接受并接近你的父母,接受环境中不能改变的事情,你就会发现你开始快乐了。 宣泄你的情感,控制你的脾气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常常十有八九。对这些不如意的事,我们既不能把它们全部憋在心里,也不能把它们全部发泄出来。把不如意之事全部憋在心里会使我们的心理负担加重,情绪长时间低落,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当然也无快乐可言;把不如意的事全部宣泄出来,会使我们身边的人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使我们的人际状况恶化,当然也无快乐可言。因此,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我们既要学会适度宣泄自己的情感,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如此我们才可以生活在快乐之中。 2004年2月,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马加爵杀害四名同学后潜逃,3月15日在海南被抓获,6月17日被执行死刑。马加爵事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专家、学者、普通大众都在反思,是什么让一个大学生变成了凶残的杀人恶魔? 心理学家在对马加爵的行为与心理进行分析后认为,马加爵“在精神上一直是孤独的,因为他总不愿与人交流,不愿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是一个情绪反应相当激烈的人,但他外表上又是一个相当压抑的人。”马加爵在三亚看守所期间曾给十四叔和十四婶写过一封信,信中写道:“我真的有很多话想跟你们讲 只不过我这个人动情的话历来就讲不出口,连信都很少写给你们。”我们可以设想,如果马加爵能直接宣泄自己的感情,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 马加爵一直认为同学们看不起他这个出身贫困的农家孩子,但他却没有勇气向同学们求证,把这一切都憋在心里。事后马加爵也说:“逃亡的时候觉得自己傻,可以选择吵架就算了,没有必要杀人。”我们可以设想,如果马加爵真的与同学吵一架,将心里的怨气发泄出来,也许包括马加爵在内的五个年轻的生命便不会消逝。 2004年春天,李开复在北京大学做演讲时,有一位叫顾常超的学生对他说:“开复博士,您给中国学生的两封信我都认真读过,它们对中国学生的教育意义非常大,真心地感谢您!但是我觉得,这两封信还无法涵盖大多数中国学生面临的问题 其实,大部分学生最需要的并不是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而是如何走出迷茫,重树信心的指南!”李开复认为顾常超说得很有道理,就请他提供一些建议。顾常超便给李开复举了马加爵的例子,并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马加爵事件的一些报道送给了李开复。 李开复读了顾常超提供给自己的文章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连续好几天的时间里,他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什么力量将马加爵推上了绝路?在如此极端的选择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心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今天的大学生们有何种借鉴意义?”后来,李开复在有数十年社会工作和心理辅导经验的姐姐李开敏的协助下,以这件事为中心,写出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告诉学生们该如何摆脱自怨自艾的状态,走向自信、快乐和成功。 中国人总认为矜持、含蓄是一种美德,因此,说话办事总喜欢欲说还休、半藏半露。有时候一件事自己明明能胜任,也要先“哪里哪里”、“岂敢岂敢”地客气推托一番;有时候一件事大家明明可以当面说开,却非要拐弯抹角、言不由衷、瞻前顾后,甚至当面不说背后乱讲,这些都是非常不好的习惯,经常起不到积极的作用,还会适得其反。 李开复在国内有位朋友,有一次跟他的下属吵架了,两人弄得很僵,就问李开复要不要找第三者居中调解一下,李开复给朋友的建议是:因为这是情感的事情,你应该直接去和下属沟通;第三者为了做和事佬,可能会说出违背你或你的下属意愿的话(例如谎称你已经认错,但其实你没有),这反而会造成更多的麻烦。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直接了当的沟通远胜过遮遮掩掩。当然,直接沟通是需要一定技巧的,沟通时,不要论对错,也不要猜测别人的动机,更不要再趁机补一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直接谈到你的感情。例如上面那位老板如果直接对下属说:“虽然你错了,但我不跟你计较了。”那么下属一定会非常反感;如果他说:“你在那么多人面前骂我,让我很下不来台,非常为难。”那么下属可能就会理解甚至同情老板了。 现代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没有谁有时间、有耐心去细细品味你话语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如果你无法让人在第一时间准确理解你的意思,那么,你可能就会真的永远被人误解了。这点在跨国公司尤其明显,因为在跨国公司里,大家来自不同国度,成长环境、成长经历、文化传统、处事方式等都不同,有时对同样的话语,大家的理解也会完全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 1991年1月31日,刘挺到北京希格玛大厦参加微软的面试,他是从哈尔滨坐火车来的,非常优秀,最后得到了微软的offer。后来有人悄悄告诉李开复,刘挺认为,研究院告诉他可以坐火车也可以坐飞机到北京,其实潜台词就是让大家坐火车,因为这样可以节省费用。这让在美国长大,习惯直截了当表达想法的李开复颇为吃惊,其实他说可以坐火车也可以坐飞机是为了让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而不是节省费用。通过这件事,李开复发现,由于大家的成长经历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自己无法洞悉员工的内心世界,这让他感到很急迫,他不希望大家拐弯抹角,而是有话直说。为此,他特意召集了研究院所有员工开会,向大家传授如何向老板说“不”。“你有权利说 是 或者 不是 ,我们中国人总以为我是为老板工作的,所以猜测老板会怎么想。其实,你做事情不是为你的老板,而是为你的公司。你拥有这个项目,你就拥有权利。你应该相信,在你自己的领域里,你比老板懂得多,比开复懂得多,开复也不是万能的 ” 通过李开复的不断努力,微软中国研究院的气氛越来越融洽,越来越和谐,大家达到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在做研究的时候,形成了一种团结的合力。 当你怒火中烧时,要把愤怒的话转变成感性的话并不容易,你需要具备自觉和自控的能力。自觉不只是认识自己的能力,还包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感情。自觉的人知道自己何时会喜、何时会怒、何时会哀、何时会乐,也知道喜怒哀乐的情感宣泄后会造成何种后果。因此,当他感到气愤时,他不会瞬间爆炸,因为他知道爆炸的后果,他也不会压抑自己的感情,因为那会对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他会尽量用最有建设性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愤怒。感情和沟通都是最有感染性的,正面的、感性的沟通可以降低火暴的气氛,你完全可以用有建设性的、宽容的态度来与他人沟通并影响他人。 自控是一种内心的自我对话,可以随时调节自己的情绪,提醒自己不要落入恶劣态度的陷阱。调节情绪最简单、最快捷的办法就是深呼吸,也就是借由调节气息,摆脱情绪的牵扯,回到理性的思考。如果无法做到自控,还可以通过两个办法强化自己的自控能力。第一个办法是自我提醒,也就是说自己要时刻警惕自己心情急躁,容易发怒的毛病。林则徐年轻时性子急,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雷霆。为了改掉自己的这个毛病,他写了“制怒”的横匾,不管走到哪里,都随身带着,一旦他要发牌气时,就用这块匾来鞭策警示自己。第二个办法是请知心好友提醒自己,发挥朋友间互相帮助、互相进步的作用。李开复曾经的一个老板经常一生气就一发不可收拾,而且他生气都有前兆:他会先用刁钻的问题考倒你,然后开始战斗,最后才发脾气。为了改掉这个毛病,他要求李开复每次看到他要发脾气的前兆时,就及时提醒他。一段时间后,他就有了自觉和自控的能力,再也不需要别人提醒了。 弱者任由情绪控制自己,强者用行动有力地控制思绪,一旦你控制了自己的情绪,你就会越来越自由,越来越潇洒,你就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你做事情不是为你的老板,而是为你的公司。你拥有这个项目,你就拥有权利。你应该相信,在你自己的领域里,你比老板懂得多。 有人分享快乐加倍,有人分担痛苦减半 人需要在生活中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痛苦和快乐,分享是一种美德,它可以让人减轻痛苦,获得快乐。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如果你把忧愁跟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向亲友、同学、同事分享自己的快乐,向亲友、同学、同事倾诉烦恼,是增加快乐、减轻和缓解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之一。 如果快乐不能与人分享,那就会变成了痛苦,一个人把自己知道的一些开心事不跟别人讲,那么永远就只会自己开心,没有人会替他开心,也没有人会明白他的开心,更没有人会知道他的开心,而这种被掩藏的开心很快就会演化成一种痛苦。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痛苦憋在心里,他只会更加痛苦,没有人会替他分担痛苦,也没有人明白他的痛苦,更没有人会知道他的痛苦,这种被掩藏的痛苦很快就会变得更加痛苦。 一位犹太教长老酷爱打高尔夫球。在一个安息日,这个长老突然觉得非常想打高尔夫球。但按照犹太教的规定,在安息日这天不能做任何事。长老实在无法抑制自己的欲望,便决定偷偷去高尔夫球场。 空旷的球场里一个人都没有,这正合长老之意。长老心想,反正没人看见,我也不打多了,打九个洞就回去。于是,他就高兴地挥起了球杆。哪知他刚打到第二洞就被天使发现了,天使马上就到上帝面前告了长老一状,并要求上帝惩罚长老。 上帝答应了。 这时长老正在打第三洞,只见他将球杆轻轻一推,球就进洞了。这一球简直太完美了,长老不禁有些扬扬得意。天使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令她意外的是,接下来的几个球长老都是一杆入洞。长老的精神状态棒极了,他好像从来没有这么高兴过。 天使非常生气,也非常不解,就又来到上帝跟前,问道:“主啊,你不是要惩罚这位长老吗?怎么我看来你却好像在奖励他?” 上帝回答说:“我已经在惩罚他了。” 天使更加糊涂了,他回头看了看长老。只见兴高采烈、忘乎所以的长老早已忘了只打九洞的计划,决定再打九洞。很快,长老又打完了九洞,每次还是一杆进洞,长老实在是太高兴了,他从来没打过这么精彩的高尔夫。 天使不解地问上帝:“这就是你对他的惩罚吗?”上帝笑而不语。 不一会儿,长老脸上开始露出了不悦的神色,接着他就变得非常沮丧。这时,上帝语重心长地对天使说:“你看到了吗?他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却不能跟任何人讲这件事,不能跟任何人分享他内心的愉悦,这不是对他最好的惩罚吗?” 科学研究表明,在一起交谈的两个人随着交谈的深入,会慢慢达到相同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因此,调节心情的最好办法就是与知心的人倾诉和沟通。有人分享快乐加倍,有人分担痛苦减半,与人沟通是提升快乐的唯一办法,而与世隔绝的人只会越来越苦闷。马加爵心里有很多烦恼和苦闷,但他却把这一切都闷在心里,他说:“我在学校里一个朋友也没有,我在学校那么落魄 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精神上的孤独使马加爵更加苦闷,这些苦闷没有合适的渠道宣泄,进而演变成更大的若闷。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其实,马加爵已经看清了自己的困境,可惜他选择了将自己锁在自我封闭的牢笼里,让仇恨把自己带向了毁灭。假如当初马加爵能主动融入同学当中,能有三两个知心朋友,能把内心的苦闷宣泄出来,这场悲剧也许就可以避免。可见,有几个知心朋友帮我们走出内心的孤独,摆脱与快乐绝缘的状态是多么重要。李开复就有这样一个朋友。 拉斯是波兰裔美国人,是李开复大学时的舍友,两人在一起整整住了两年半,他是李开复大学期间唯一的知心朋友。 拉斯的电脑作业总是做得很慢,一般总要拖到最后,最终还是做得一塌糊涂,差不多每次都是李开复帮他做编程作业。拉斯偶尔也会有淡淡的忧郁,因为背部不太好,他经常不睡在床上,而是把衣柜的门板拆下来放在地上睡。这个时候,李开复总是陪他度过这些忧郁的时光。 李开复和拉斯的经济状况很相似,都需要靠打工支付学费。李开复去学校的电脑中心打工,而拉斯则在学校的食堂做助理厨师。为了省钱,拉斯经常从食堂带一些面包和热狗与李开复分享。有一年圣诞节,两人都没钱买机票回家,就都留在学校寻求打工的机会。拉斯从食堂搬回了25公斤奶油芝士,两人自己动手做了蛋糕,天天当饭吃。 拉斯和李开复是一生的好朋友,两人一直通过电子邮件保持联系。毕业多年后拉斯去了德国,但每年圣诞节,他都会寄给李开复一个亲手做的蛋糕。虽然这个蛋糕李开复要到春节前后才能收到,全家人谁都不敢吃,但拉斯还是坚持每年都寄。他说:“这是我的一份心意,我一定要寄。” 2005年,李开复与微软打官司时,拉斯还专门打电话给李开复,他告诉李开复说,想让他知道有个朋友永远站在他身边。 人的一生能有一个分享快乐与忧愁的朋友,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在感情的分享中,你们的友情会越来越深刻,你们的烦恼可以都被排除,你们的生活将会越来越快乐。但是,你一定要记住,朋友不是你感情宣泄的机器,不是你发泄内心怒火的沙包。在你与朋友分享你的感情的时候,要注意朋友的感受;在朋友与你分享他的感情的时候,要照顾朋友的情绪,如此才能使友谊保持长久。 要在与朋友交流的过程中分享快乐、分担忧愁,你需要具有幽默、乐观的想法和沟通的技巧,而在所有的沟通中,“笑”的感染力是最大的。耶鲁大学的研究发现,“笑”的感染力超过了所有其他感情,人们总会下意识地用微笑来回报你的微笑。发自内心的微笑能够迅速营造出一个轻松的氛围,而幽默的笑则能促进相互信任,激发灵感。 乐观、正面思考的力量是无穷的。近年来,来势汹汹的忧郁症等心理疾病已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事实上,这些心理疾病的产生与人们的孤独、负面思考有关,有些人习惯钻牛角尖,遇到事情就往悲观无助的方向想,最终困在死胡同中。如果我们能够换个角度看问题,也许心态就会不一样,比如半瓶水可以看做是一半满的,也可以看做是一半空的,你看到的是水还是空杯子,完全取决于你的心态。 不管是要驱逐悲伤,还是要获取快乐,我们都需要在与他人的倾诉和沟通过程中得到正面的激励,与朋友分享快乐,分担痛苦的目的也正在于此。鲁迅曾说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如果你拥有这样一位“以同怀视之”的朋友,那就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因此,我们在结交朋友时,不要只看朋友的嗜好和个性,更重要的是,你需要一些会鼓励人的、乐观的、幽默的、诚恳的、有同理心的、乐于助人的、愿意听人诉说的朋友。也许你会说:“我没有这样的朋友,也不敢去乱找朋友,如果别人拒绝怎么办?”其实你完全不必有这个担心,你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别人拒绝你,你失去了什么?你什么都没有失去,但如果别人接受了你,你收获的将非常多,你的快乐将会有人分享,你的痛苦将会有人分担,人生至此,夫复何求? 成功的定义其实不是让自己快乐,而是让自己认为活得有价值。每一个人的成功,绝对不是一元化的,不是得了第一名就是成功的。如果一个社会照这样一元化地排队,肯定只有一个人成功,这样的社会肯定是不快乐的。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